5月30日
总想写点什么,也觉得该写点什么来纪念抚育了我8年,甚至在我回到父母身边还在照顾我的奶奶。
准确的说是叫外婆,因为祖母是在我很幼小的时候便去世,即使她在世的时候也是一直是外婆在照顾我。
但是一直和表妹一样称呼的是奶奶,客观的讲,与其说我是外孙女,其实比表妹这个正牌的孙女得到的爱护要多得多。
奶奶是个很标准的奶奶,年龄大了,会有些唠叨,也是一些很琐碎的小事,年轻人看来,会觉得可笑。非常的慈爱,我是个性子很执拗的小孩,四五岁的时候,在奶奶家,也就是小舅舅家,我长大的地方,门口来了一个卖爆米花的,现在可能很少见,就是把玉米放进去会出来长长的玉米棒的那种,就吵着闹着要吃,家里已经没有玉米了,就是不听,奶奶拿苕帚把子打了我,也就是这一次,再没有过,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然后又想起爸爸打我的那一次,好像也是三四岁,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妹妹,年前,妈妈带着我去了爸爸厂里的宿舍,爸爸妈妈在做饭,我在玩积木,忘了为什么把积木乱扔,爸爸就拿锅照我屁股上甩来,打没打到已经忘了,反正就开始吱哇乱叫,然后好像爸爸妈妈就开始吵架了 ,然后就是很老套的剧情,妈妈带着我跑路,爸爸就追。后面的情节因为与我无关,所以在记忆中自动删除。
写什么呢,文字的力量有时候真是薄弱,有点不敢想明天回家看到奶奶的遗体会是怎样的形状,父亲入殓的时候好像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悲痛的事情,所以不敢想第二次的重复我要怎样面对。
一想到再也不能和奶奶说话,就会很难过,非常难过,然后流泪。虽然近两年,奶奶已经耳背到极点,她说的也经常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考虑问题很象小孩子,有时候你不听她的,她会和你犯急。老人么,都是这样。虽说早已做好了奶奶会去的准备,事到临头依然很觉仓促,世事无常。
会有多少人在你的生命中走过,留下痕迹,影响你的生活,教导你的为人处世,抚养你长大成人?
我之所以会有今日这样的开朗达观,与人和善,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奶奶的影响。
有一点一直做的很差,不管是在奶奶身边还是爸爸妈妈身边,就是奶奶经常念叨的“小孩子勤,爱死人,小孩子懒,能吃没人管”,我是个很懒的人,总是能不做的事绝对不想去做,这也只能解释为爸爸的遗传,妈妈和奶奶都是很勤快的人。虽然我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上,却一直不能改变我懒惰的本性。郁闷的是,偏偏黄同学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我就全当减肥了。
父亲去世的时候,按照司仪的要求写了祭文,入殓的时候,自己念,和妹妹两个人披麻带孝,为什么说披麻带孝呢?因为真的是一片麻布,不是市面上大家穿的很讲究的材质是麻的衣服,就是那种很粗的原生态的麻布,孝服是穿在里面的,只有长子才需要披麻。后面还写了字吧,这样的衣服下葬的时候穿,守灵的时候是穿的孝服。跪在父亲的遗像前,准备开始念,然后一看见相片——所谓音容宛在,实在是一个很残酷的词语,阴阳相隔更让你体会到无常的威力——哽咽不能成语,这样子过了有三四分钟,司仪问不行的话就找别人念,自己定了定神,当然还是要自己念的。可是又怎可能流畅的念完呢?虽然祭文写的很简陋,还是止不住的触景及情,不断的哭,我一哭,妹妹也哭。她不断的哭,我不断的中断,不知道是怎样念完的,只记得读完那个“尚飨”之后,匍匐在地,久久不能停止。
有时候觉得家乡的葬仪实在是很残忍,把生者的悲哀完全不加掩饰的放在人前。风俗是这样的,死者的遗体要在家中停灵七日,所谓头七,才能下葬。期间第三天要举行入殓,就是将遗体装裹好,入棺,钉好。第七日才能下葬,然后每隔七天就要去坟地上坟,所谓七七四十九是也。然后在头三年的忌日,也要去上坟。清明、鬼节之类的自不待言。在第三年的忌日,会有“脱服”一说,象征守孝满三年,可以脱去孝服的意思。当然比起封建社会是大大进不了不少,但是应该是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
现代社会简化了很多,黄同学他们那里是尽快下葬的,不过也许是民俗不同罢,不知道还是多少地方是象老家一样,白事会让主事人也就是死者的直系亲属好似死了一次一样。体力精力都是极大透支。
跑题了。我个人在外人面前喜欢掩饰自己的情绪,相信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和不相干的人去分享这种切肤的疼痛
下一篇:清明寄哀思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