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清明思亲 > 正文

    清明怀念父亲

    冯大力/文
    清明是追思先人的时节。
    到今年五月十四,父亲就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这三十年里,我没有天天思念父亲,但他老人家一直在我的心里,在我的行为中。对他老人家精神与品质地继承,就是我怀念父亲的方式。
    父亲的善良和同情心是他老人家铭刻在我脑海中的第一个记忆。
    我小的时候,农村穷得很,从年头到年尾,逃荒的、要饭的络绎不绝。他们有的拖家带口,有的独自一人,都可怜得很。我们能够活下来多亏了高产的红薯。红薯就是救人的菩萨。谁能够给要饭的一块红薯,就是积了一次德行。我父亲则同时给了他们尊重、同情和机会。
    刘家就是一家人要饭到我们村的。父亲请他们吃了一顿饱饭,问了一些他们家里和灾荒的情况。刘家大伯见父亲善良,在村子里主事,就尝试着说,他是石匠和粉匠,不怕吃苦,看看能不能把他们一家留下来干活。这让父亲很为难,因为留下他们就意味着要给他们分地,也就是意味着乡亲们得给他们让出一点地。但是,父亲答应试试。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乡亲们都有同情心,但也普遍有担心:我们这么穷,再让给他们5口人一些地,不就更艰难了吗?父亲不得不逐家逐户做工作,强调“咱们是贫穷,他们是挨饿,救救他们吧!”最终,绝大多数人同意匀给刘家几亩地,让他们留了下来。
    另一个要饭的老伯则是走投无路。某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刚开始吃早饭,就有要饭的进门。妈妈习惯地去拿馒头,父亲却让我搬过一把椅子,邀请要饭的坐下,让妈妈给他盛了一碗饺子。那要饭的不知所措,一时竟不敢接妈妈端给他的饺子。父亲友善地对他说:“老哥,坐吧!大年初一还出来要饭,肯定是不得过了。给俺家一起吃碗饺子过年吧。”那要饭的老人嘴唇打起了哆嗦,老泪也流了下来,颤颤巍巍地接过饺子,蹲下吃了起来。等他狼吞虎咽地吃完,父亲象熟人一样给他拉起了家常,问他家是哪里的?有几口人?身子骨可好?那老人一一回答,慢慢地有了笑容。
    父亲的善良和同情心融进了我的血液。城市里开车,在红绿灯口遇到最多的就是乞讨者和发小广告的。我从来没有对他们横眉立目,而是平静地落下车窗,平和地接过他们的小广告,或者给乞讨者一些零钱。我知道这帮不了他们的大忙,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善良,但是,我在给他们以尊重并力所能及的帮助。父亲看到这些,是会高兴的。
    父亲的智慧和实干是他老人家铭刻在我脑海中的第二个记忆。
    1980年代以前,导致农村贫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的贫穷也是普遍的。但是,父亲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带领乡亲们从本村的田里优选良种,用多劳多得的方法鼓励乡亲们多积农家肥,以用粮食奖励勤劳的方法鼓励乡亲们多投入劳动,并深耕、精耕土地,实现了粮食的高产,保证我们村的乡亲们逢年过节都能吃上白面馍和饺子,逐步消灭了光棍汉。
    吃饱的同时,父亲又想方设法改善乡亲们的居住条件。1976年前,我们村没有一间瓦房。在父亲主持下,1976年,我们村依靠相互接济和村里适当帮助的方式开始了排房规划和建设。父亲从几十里外的地方请来了窑匠,以生产队的名义发动劳力箍窑,学着做砖、做瓦、烧窑;无论谁家盖房,生产队都补助400斤小麦,劳力都得按照村里安排去出工,并计工分。盖房的顺序是:谁家的房最简陋,就先给谁家盖,以此类推。凭着这种方法,实现了人心齐,鼓起了大家的干劲。到1982年,我们村家家都住进了瓦房,村里也有了东西南北相互贯通的道路。
    父亲的智慧和实干始终鼓励我奋发图强,遇事多动脑筋,无论如何都不能怨天尤人。每当遇到误解、挫折、委屈、困难时,我首先选择地是反求诸己,其次是换个思路,并慢慢懂得了:所谓误解和委屈,其实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语境和沟通方法,而不是对立和冲突;所谓挫折和困难,其实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和途径,而不是失败和障碍。
    父亲的诚信是他老人家铭刻在我脑海中的第三个记忆。
    父亲之所以能够把窑匠聘请到我们村,是因为他答应给四十多岁仍在打光棍的窑匠找媳妇。然而,窑匠干了一年多也没有盼到日思夜想的媳妇。于是,他开始怀疑我父亲的动机和信用,变得消极,甚至想走。我父亲就给他立下君子协议:如果当年仍然给他找不到媳妇,就让窑匠挑个我们本家的女人结婚。那一年,给窑匠找媳妇就成了父亲的头等大事,他逢人就夸奖窑匠,遇到朋友就请人家给窑匠物色媳妇,并答应:谁给窑匠找到了媳妇,就奖励人家500斤麦子,还请人家喝酒。终于,老天开眼,当年成就了窑匠的媳妇梦。有趣地是,窑匠叫父亲“大哥”,他却让他的孩子叫父亲“爷爷”。
    我小时候是不听话的,打架、逃学是家常便饭,为此没少挨打。然而,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打我大多是因为说谎,其次是逃学。他常常教育我:男孩子打打架是犯了个错,冇啥要紧的,但说谎就很可恶,该打!不读书学习,就冇出息,也该打!
    成长过程中,我渐渐坚信了“诚信值千金”,人当以诚信安身立命。事实上,我也一直以诚信要求自己,宁愿吃亏而不能失信。我也逐渐明白了父亲坚持说谎必打的良苦用心。
    父亲的勤劳和荣誉是留给我们兄弟姐妹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后,农村焕发了生机,父亲焕发了青春。他学习科学种田技术,带领姐姐们苦干实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82年我们家给国家上缴了一万多斤小麦,成了远近闻名的万斤户,父亲被授予“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去郑州参加了表彰大会,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还亲自到我们村开了现场会,到我家看望了父亲。
    尽管直到今天我们姊妹几个也没有达到父亲当年的高度,但是,我们始终以父亲为榜样,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父亲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也让我终身受益。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父亲给我买了本由电影转换过来的连环画《百万英镑》。我一口气看完,特别满足。父亲适时地问我看后有何感想。我记得当时好像表达了这些意思:钱很不得了,有时能够混淆是非、改变世界,给富人找乐子,给穷人添困惑。我长大了一定挣好多钱,做好多好事。父亲一个劲儿夸我有思想、有志气、有胸怀:“俺娃儿长大一定能考上大学,干一番事业。”
    我参加中招前,父亲已经重病在床。我到郑州看他。他半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仔细询问我的学习情况,一方面鼓励我考高中上大学,要求我不要上中专,另一方面,又宽慰我:只要努力了,考上哪里都问心无愧,正像戏词一样“千百万举子进科场,哪能个个美名扬。”
    现在,我知道这叫欣赏教育。今天,读李后强教授的文章《待子如友真爱子》,才明白父亲把我当成了朋友。我也批评自己的孩子,但更多地是欣赏、鼓励和交流。这无疑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如今,老家的面貌焕然一新。乡亲们不仅吃上了好东西,住上了好房子,见到了好景致,过上了好生活,而且通了电,修了水泥马路,用上了自来水,好多人还到外面打工,开阔了眼界,逐渐脱离了乡村。然而,我回老家时,总能听到乡亲们对父亲的夸奖和怀念;每逢清明和十月初一,我们回家给父母上坟烧纸时,总能在坟头见到已经烧过的纸钱、放过的鞭炮。
    值此清明,感受着明媚的春光、盛开的鲜花、复苏的万物,我情不自禁地向天发问:我的父亲转世了吗?积善积德的父亲是否成了菩萨神仙?即使父亲没有成佛成仙,三十年来人间一直有人怀念他,他老人家也该开心了吧?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