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春风,绵绵细雨清明。
4月4日清明节,又去琅珂祭扫陈家祖墓。
琅珂有个很好的习俗,每年的清明节,各家除了分头祭拜近祖外,还要合族统一祭拜远祖。
这是缅怀始祖功德,是追思先辈业绩。
这是弘扬传统文化,是歌颂忠孝节义。
这是安抚死者亡灵,是尊重生者权利。
这是家族的认同,邻里的认同,也是民族的认同,国家的认同,文化的认同。
不是吗?一个人,如果能记住祖先,就会记住家园,记住祖国。
琅珂的陈家祠堂,中堂房梁上有“追远堂”匾额。
中堂对面的古戏台上,还有一块“高山流水”匾额。
这两块古匾,都表达了陈家后人对远祖列宗的追思和怀念。
每次去琅珂,我都会走进陈家祠堂,看看那两块古色古香的牌匾。
这会让我记起公公反反复复说过的陈氏家史和陈氏家训,特别是陈桂芬练武夺魁、成为南国武状元的奇闻轶事。
公公常说,陈桂芬是陈家人的骄傲,是天台人的骄傲,也是台州人的骄傲。
“武状元陈桂芬,就是台州式硬气的代表。”
说起自己的祖上,说起武状元陈桂芬,公公肚里的故事可多了。
不过,今天还是说说陈家后人清明祭祖的事。
祭拜近祖,属于家祭,没有统一的时间,可以赶早,也可以推迟。
这也是一种文明而温馨的清明文化。
五年前,我在《绵长的清明节》随笔里曾经写到:
在我的家乡,民间有“清明冬至,前三后四”,或是“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这样的谚语。
这绝不是对清明、冬至两大节次的怠慢,而是做父母的对儿女们的一种体谅,一种关爱,一种宽容。
在外的游子,路有远近,事有繁简,不可能恰好在清明、冬至这天回家的,各家的清明、冬至,便随了子女们的归期而有前有后。
……
这些虽不成文、却蕴含无限亲情的民间习俗,在琅珂也是通行的。
清明时节的陈家祖坟,有的早在十天、半个月前,就飘飞雪白的魂幡了,那是赶早家祭的。
我们家的清明家祭,也习惯赶早。
父亲的墓庐,两个星期前就祭扫了。
我献了一束表达思念的黄菊花。
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和舅舅大伯等,也是早早受过我们的清明祭拜了。
琅珂也不乏赶早祭祖的人家。
不过,大多数人家是在清明日祭扫祖坟的。
而有的,就是到了清明日,还是坟头长满青草。
这些家庭多半已经移居外地,甚至移居海外。
此刻,他们的后代孙子,或许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早祭祖,晚祭祖,祖宗不会计较,乡邻也没有闲话。
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各家有各家的安排。
如果实在回不了家,委托近亲或是邻里代为祭扫,也未尝不可。
祭拜远祖,那就不同了,那是公祭,得事先约定时间。
一般,都定在清明日当天。
在外的游子,或许会忘记自己的生日,或许会忘记远亲的姓名,但是,清明节祭祖是忘不了的。
清明节祭祖时,总能看到充满朝气的陈家新生代。
陈家新生代,有叫旭东、旭明的,有叫梓莺、梓莹的,又有叫锦烽、锦雯和银桦、银桂的……
听名字,看长相,以为都是孪生兄妹,的确不易分辨。
还容易张冠李戴。
我就出过几次错。
好在孩子们懂礼貌,会原谅偶尔回家的大伯伯、大妈妈。
他们总是微笑着自报家门,及时更正。
“我是梓莺,那是我的小弟,叫银桂,才九个月大。”
“这是锦烽和锦雯,他们是双胞胎。”
“谁是银桦呢?”
“我,我是银桦!”
……
如此逐一核实,当时是记住了。
明年再回家时,孩子长高了,长大了,又对不上号了。
调侃地说一句:年纪大了,记性差了。
不过,记性再差,清明、冬至这样的月节,那是肯定忘不了的。
即便你忘记了,还会有家乡的亲人,及时给你提醒。
清明节到了,该回家祭扫祖墓了。
清时节到了,该回来祭拜祖宗了。
忘得了么?
现在,国家给了法定节假日,那是更没理由忘记了。
因而,每逢清明节,琅珂的陈家后代,就会在家祭的同时,参加公祭活动。
琅珂的清明节公祭,又有许多合乎情理的小小改革。
说是公祭,并不举行大规模的祭拜活动,也不联络其他村庄的陈姓族人。
就是同住琅珂村的陈氏族人,也不强求全部参加。
琅珂的公祭制度是:轮流值岁,轮流祭拜,自愿参加。
轮到某家值岁时,这家的户主就是公祭的主持人,这家的子孙就是公祭的主要成员。
其他各家各户,可以全部参加,可以派代表参加,也可以一个都不参加。
远在外地的,忙于大事的,更不必急急忙忙特意赶回来。
不参加的,参加不了,都不必说明理由。
就连告假,也是不必要的。
只要有人值岁,祖墓就有人祭扫,祖宗就有人祭拜,这就够了。
今年,轮到公公一家值岁。
一直坚守祖居、祖业的大叔公他们,早早准备好了公祭所需的一应物品。
其实也简单,就酒壶酒盅、糕点果品、香枝蜡烛、魂幡纸钱等,一个竹编的两层礼盒,全部可以装下。
我们赶到时,大叔公把那礼盒——家乡人称春篮,套在锄头杆上,往肩上一放,说声走吧,就轻轻松松地走在前头,带领我们去祭祖了。
陈家墓地都集中在水库边的小山上,家祭、公祭往往同时举行。
这样也好,既方便了祭祖的晚辈,也方便了享受祭祀的祖宗——可以同时享用家祭、公祭的盛宴。
一行人来到山上,先清除墓庐周边的柴草。
暮春四月,杜鹃花红了,檵木花白了,就连挺拔苍劲的松树,也开出了层层叠叠的宝塔花。
清明,真是一个特别的节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欣欣向荣。
这些好看的、有用的花木,我们是舍不得随意清理的,就让它们长在墓庐四周,权当为祖宗建个小花园。
要清理的是那些扎人的荆棘和割手的山芒。
若是墓庐有坍塌,要及时修补砌筑。
祖宗坟头,是不能有缺损的。
有蚁穴漏洞,也是不行的。
坟头孔出气,意味着后代无人,或是出了不肖子孙。
那是要被人笑话的,会令祖宗感到羞耻。
所以,即便是小小的洞孔,也要及时培上新土,及时加以弥补。
正因为年年有人祭扫,年年有人修补,就是清乾隆癸卯年(1783年)的陈家太公太婆古墓,也还保存完好。
墓碑上的铭文,墓庐左右的雕刻,全都清晰可辨,完好无损。
乾隆癸卯年的祖坟,应该是后世子孙迁建的合葬墓。
墓碑特别宽,有四五米吧。
白底黑字的碑文,自右而左,直行书写。
先是一行小字,注明立碑年份:乾隆癸卯岁次。
再是数行大字,每行两字,写明合葬祖宗身份:皇清(迁建坟墓的碑文多以“皇清”等开头)希挺吕氏仝男孔嵬陈公之墓。志略。张氏仝男乾甫朱氏周公寿域。
最后,左侧一行小字,注明迁建月份:仲冬阳月(应该是农历十月)。
不简单啊,220多年前的古墓,还保存如此完好。
若不是陈氏后人的年年祭扫,及时修葺,怕是早就坍塌了,或者早就淹没在荒草丛中了。
守墓的龙狮石雕,更是眉开眼笑,栩栩如生。
太公太婆墓园的石狮,相向而卧,极其安详,又呈现一副欣喜的情状。
守墓的石狮,你们因何如此欣喜?
啊,明白了,清明祭祖时,也有你们的一份供品呢?
嘿,笑吧笑吧,会记得你们的功劳,会给你们奖赏的。
清理好墓地,修补好墓庐,选择略为高大的苍松翠柏,扎好白纸裁剪的缕缕魂幡。
也有事先带竹竿上去,将雪白的魂幡扎在竹竿上的。
再是燃放一阵响彻云霄的鞭炮。
为安全起见,鞭炮是不带上山的,多在山下的稻田或空旷地燃放。
早年,还要在坟前插蜡烛,点香枝,烧纸钱。
这些都是给祖宗送请柬、送盘缠吧,让他们带着亲戚朋友,回家享受清明盛宴。
现在,也有蜡烛、香枝和纸钱等,但都是摆个样子,并不在坟前点燃,并不墓地焚烧——这些程序都提前在家里举行了,带到坟前的往往是掐了烟火的香烛。
这当然还是出于山林防火等安全考虑。
过去都说,不点香火,不烧纸钱,冥府的祖宗是接不到家祭、公祭通知的。
因而,祭拜祖宗时,香枝蜡烛等是必不可少。
不仅要当场焚烧,还要作为必备的祭品,逐一报与祖宗知晓。
看过一篇古时的祭文,计有如下祭品:
肉猪一口,山羊一腔;
凤鸡一只,鲤鱼一尾;
腊肉一块,酒菜五盘;
馒头五份,泡饭五份;
果子五色,每色五斤;
青饼五串,青饺五串;
食饼十筒,老酒两壶;
檀香一炷,红烛一对;
最后,还有冥钱五百。
……
蜡烛表面,还要描写金字,写明:“今世不忘先世德,后人纪念前人恩”等字样。
但我相信,冥府也是与时俱进的。
信息时代,不点香火,也能彼此沟通。
我也相信,陈家祖宗能够理解晚辈的苦衷。
这些年,常有不文明祭扫引发的山林大火。
往往把原本松木蓊郁的座座青山,烧成焦黑焦黑的一座座死山。
原本掩藏在松竹丛中的祖宗墓庐,也被烧得不成样子。
让人看着痛心哪!
一向生活在诗情画意环境中的琅珂人,特别看重家乡的青山绿水。
保住青山绿水,就保住了列祖列宗的家园。
保住青山绿水,就保住了子子孙孙的家园。
保住青山绿水,就保住了千秋万代的发展。
保住青山绿水,才能使清明佳节走得更加久远,才能使清明祭祖变得更为祥和。
这是陈家后人的共识,也是所有琅珂人的共识。
这让我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清明节的家祭、公祭,最重要的是追思远祖,哀悼亡灵,是情真意切的绵绵心祭。
并不在乎祭祀的形式有多隆重,也不在乎祭奠的供品有多丰盛。
说实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祭祀的形式是越来越简单了,祭奠的供品是越来越科学了。
而追思怀古的心意,则是越来越深情了,越来越真切了。
这个清明节的祭祖供品,除了传统风味的食饼筒、清明饼、清明饺,还有酸奶、苹果和葡萄酒等。
这份供品清单,是陈家年轻一代子孙提供的。
他们不仅为太公公、太婆婆准备了科学营养的新供品,还给太公公、太婆婆念了一段健身强体的新祭文。
说到祭文,想起前几天,温岭的梁先生曾经问我,听说你们天台的清明祭祖,要念长长的祭文。
这是真的吗?
怎么说呢?
早年的清明祭祖,或是恰逢续宗谱的大规模公祭,是有祭文的。
那种祭文有一定格式,多是四言骈文,讲求对仗,讲求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祭文多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领读,其他族人高声跟读。
那祭文确实很长,从国事说到家事,从远古说到当代,从始祖说到玄孙,追思绵绵,祝福无限。
公公和大叔公他们,参加过早年的陈氏公祭,还记得几段祭文。
两位老人一起回忆,还是没有完整版本的陈家公祭文本。
哪位朋友想起来了,请告诉我呵。
这也是文化遗产,应该传于后人。
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琅珂陈氏不孝嗣孙某某,即领合族老幼男女,谨以香帛茶果,清酌庶馐,致祭祖英。
噫嘻!
逢兹盛世,政通人和。
国运昌隆,万民乐业。
……
赫赫吾祖,创业维艰。
瓜瓞绵绵,子孙繁衍。
人才辈出,代不乏贤。
追本溯源,同根共祖。
……
今值清明,天清地明。
合族子孙,齐聚灵前。
缅怀祖德,追思先贤。
……
恪守家训,严教子孙。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科甲累累,历代簪缨。
……
遥望中原,精忠报国。
诗书济世,耕读传家。
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功在当代,利及子孙。
……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深恩厚德,无以为报。
奉献牲醴,奉敬果肴。
三杯水酒,若干纸钱。
寥寥数语,一纸祭文。
……
鼓乐齐鸣,爆竹震天。
竭尽忠诚,吾心可鉴。
先祖有灵,来歆来享。
叩首祭拜,伏惟尚飨!
……
此外,还有鞠躬、磕头、献祭等礼节。
最后,酒过三巡,收拾碗筷,焚烧祭文。
公祭仪式不算太繁琐,但毕竟有许多规定的程序。
听公公说,早时,祭拜太公太婆的同时,还要祭拜山神爷。
也要上供品,也要读祭文。
琅珂陈氏祖坟所在的小山,名叫槠树湾,大约是山湾里多苦槠树吧。
苦槠,是一种壳斗科常绿乔木。
记忆中,家乡的山上,和村外坟地,有许多古老的苦槠树。
苦槠树的坚果,有点苦涩,但富含淀粉。
小时候,我们捡拾苦槠果,浸泡脱涩后,磨成淀粉,再加工成苦槠豆腐,或是苦槠豆面,是清热解毒、健胃消食,而又营养丰富的天然食品。
琅珂的槠树湾,没看到高大古老的槠树,小槠树还是很常见的。
太公、太婆的坟头,就长了两棵,是前年清明节种下的,仅有2米高,臂腕粗,远不到开花结果的树龄。
但是,看着它们,我就会想起曾经有过的苦槠大树和苦槠坚果,还会想起虽然味道苦涩,却是清凉润滑的苦槠豆腐、苦槠豆面。
嘿,看我,总被好吃好玩的家乡风景、家乡风物牵着走,又跑题了。回来!
献给槠树湾山神爷的祭品,大体有这样一些:四水果,四干果,四甜食,四咸盘,外加凤鸡一只,猪头一个。
献给山神爷的祭文,大体有这样一些内容:
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岁次清明佳节,子孙某某等,前来本山府敬饷夙愿。
吾祖坟茔,在此吉泰安康,承蒙槠树湾之山神爷,泽及枯骨,吾孙晚辈感恩不尽。
今值清明,众孙携提庶馐时食,香帛之仪,愿本山神爷,是昧鉴此,裸将钟灵,毓秀长发其祥。伏维谨告。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
现在,大都简化了。
我们家的清明祭扫,就从来不读祭祖祭文,也不作祭山祭文。
要说有,也是各自心中的默默祈祷,静静许愿。
真正如父亲所说,清明是心祭,心到就是。
往年参加琅珂的陈家祭祖,也是三鞠躬、三许愿就完事了。
这个清明节,陈家的年轻一代,则真心准备了新祭文。
那就是献给太公公、太婆婆的健康饮食十字诀: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一”,指每天喝一杯牛奶或酸奶。
“二”,指每天摄入二百五十克的碳水化合物。
“三”,指每天进食三份高蛋白的食物。
“四”,指四句节制饮食的话语: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少吃多餐,七八分饱。
“五”,指每天吃五百克蔬菜及水果。
“红”,指每天喝少量红葡萄酒。
“黄”,指提倡食用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番薯、南瓜、西红柿等。
“绿”,指每天饮用绿茶并进食绿色蔬菜。
“白”,指建议食用燕麦片。
“黑”,指建议食用黑木耳。
据说,这份健康饮食清单,还是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面向全体公民的健康饮食指南。
如果遵此饮食,可以改善钙的摄入,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血黏度,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可以预防动脉硬化,还可以抗肿瘤、抗感染……
听年轻的陈家后人这么一解说,太公公、太婆婆开心愉快地享用了祭祀供品。
祭拜结束,分发祭品。
无论男女老幼,但凡参加清明公祭的,都能分到一份祭品——老家人叫分羹饭。
有道是:“清明分羹饭,人人有一份”。
我分到的是一个清明饼,一个清明饺,外带一个青苹果。
家乡的清明糕饼、清明果品,不能独自吞食的。
愿与朋友们分享,祝大家清明清净,平安健康!
下一篇: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