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纪念文化亟需注入新内涵
张延静/文 邢台日报专栏稿
在我从小受的教育里,始终认定未来美好,富裕、文明会随着日子的递增伴随着人类,一代人自然要比一代强,这个“强”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拥有,还集合了人性道德的诸多美好。比如不仅仅是有钱,不脑满肠肥,还要懂点艺术,读点哲学,要有信仰和追求,要长存感恩之心。但近来,我却时常为这种霸占我思想20多年的“美好论”而备感迷惑。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上星期携友几人去南宫普彤寺,因不熟悉道路,误走误撞经过冀南烈士陵园,又因车上有两个小朋友,恰逢清明将至,便带他们进了陵园,想借偶遇的机缘祭奠英烈,让两个孩子知道,石碑上镌刻的是英雄的名字。门票不能说贵,一人一元而已,陵园占地面积的确不小,我边走边惊叹:参观过石家庄和邯郸的烈士陵园,我怎么就不知道咱们本市还有一个冀南烈士陵园?这不是咱们本市一处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吗?是我太孤陋寡闻了吧?但惊叹随即变成愕然,毛主席纪念碑上的题词落款掉了一个“东”字,小儿问我:“毛泽”是谁?我先是无言而后又急忙解释;穿过一片松柏,一股刺鼻的只有牲畜棚才会有的味道传来,不知陵园的东北角曾圈养或是正圈养着一群羊还是几头牛。在陈再道题词的纪念亭前,手拂这些用热血保卫领土捍卫自由的英雄的名字,几个大人都湿了眼眶,只有两个孩子依旧幸福地嬉笑着……
这样的现象非一地,非偶然。媒体曾有过类似的报道:某地陵园被用于地产开发;又有某地陵园沦为养鸡场,甚至麻将馆。
长久以来,清明的祭拜形式过于单一,以扫墓、烧纸钱为主。近年来的一个变化是“公祭”活动的流行,这其中的纷争是如火如荼,陕西人和河南人争“黄帝陵”,又请出了祖宗的祖宗伏羲和华胥氏。追思怀远,敦亲睦邻自然是清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然而,祭拜祭出了几十万元、百万元的天价香,祭出了“清明时节乱纷纷”,这种“公祭搭台,经济唱戏”的名利把戏势必唱乱了清明文化的真调子。
今年是清明节定为国家节假日的第二年,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只申遗还远远不够,只定为节假日似乎也难以赋予清明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节的纪念文化亟需注入新的内涵方能让公众走出对清明认知的误区,才能对集节日与节气于一日的清明节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
新的文化内涵怎么注入?早在两周前,媒体就发出“文明祭祀”的倡议,这样的宣传必要,但只媒体的倡议还不够,如果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或是志愿者把民俗知识、清明节知识送进社区里去,效果岂不更佳?
许多国家设有法定的“阵亡将士纪念日”,我国没有。在清明这一天,公祭活动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他们。让世俗的还归世俗,让“公益”还归“公益”,清明前后,不妨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免费开放名人纪念馆和烈士陵园,以教导子孙后代,弘扬我民族之爱国精神。
2004年,在诺曼底60周年庆典过后,我收藏了国内外无数媒体转载过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让怀中的婴儿脸颊轻触纪念碑,媒体采访她时,她用轻柔清晰的声音说道:“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此话震撼,可借来作为清明节纪念文化亟需注入新内涵的原因之一。
下一篇:清明节纪念方式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