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个在踏青中祭奠先人的节日,和煦的春风涌动起思念的情怀。它让我们满怀感恩之心在或阳光明媚或细雨绵绵中去追思、去感念那些曾与我们休戚相关割不断的历史,去缅怀我们的先辈。
我刚读小学时就知道贵阳曾有过纪念塔。四十多年前一个冬天早晨的经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岁月匆匆早已物是人非,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喳、喳、喳、喳……脚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嘶哑声在清晨寂静的街道上回荡,沉闷而落寞,随着声响,雪地上留下一大一小两行歪歪扭扭的脚印。凛凛寒风天微明的长街上了无人迹,只有单调的脚步声陪伴着我们祖孙俩。
“外婆,还有多远?”稚嫩的声音在寒风中怯怯的,随即消融于风雪中。虽然头上包着粗绒线编织的大围巾,但仰望外婆的脸仍被冻得通红。没有听到外婆的回答,我的眼里溢满了委屈的泪水。外婆今天怎么了?大冷的天,躺在暖暖被窝里的我极不情愿的被外婆连拉带哄地叫了起来,说是要带我去什么纪念塔。
呼啸的北风夹杂着雪花无孔不入的往身上灌,路面泥泞而湿滑,我被冻得几乎抓不住外婆的手,可外婆却一路无语的牵着我急促赶路。
快到了,快到了。在一处空旷的交叉路口,外婆终于停下脚步,并告诉我这里就是纪念塔。我转着圈到处张望,哪有什么塔呀?那时的纪念塔附近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在铅灰色的天空中飞舞着稀疏雪花的景象下更显空旷而萧瑟。一种受骗的感觉让我忍不住问外婆:塔在哪里?外婆拉着我的手,四处环顾无人,于是小声告诉我,这里以前是有一座纪念碑的,是你外公负责修的,后来被拆掉了。随着外婆越来越小声的话语,一滴温热的水珠滴在我仰望外婆的脸上。外婆你怎么哭了?没有,是雪花落到眼睛里了。外公为什么在这里修纪念碑?你们不是说他死了吗?外婆轻声回答:纪念碑是为纪念打日本鬼子牺牲的军人修的。接着外婆变戏法般拿出一朵纸做的白花放在地上,压上一块小石头,怕被人发现似的拉着我匆匆往回走。充满疑惑的我不时扭头往回看,可眼里除了满天飞舞的小雪花,却无处寻觅那神圣而又神秘的纪念塔。
从此我的心里铭刻了一个不能与人分享的秘密,它让我兴奋(因为纪念塔是我外公负责修建的)、好奇(为什么这座塔不在了?这些死了的人到底是什么人?),这些疑问伴随了我几十年!但也从此让我跟纪念塔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听到纪念塔几个字,我总会莫名的激动。
2009年6月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国民革命军第102师的抗战史料,才知道我的外公杜肇华曾是这支英勇顽强的抗战队伍中的一员,时任该师参谋长、步兵指挥官、副师长等职;并知道了纪念塔就是为纪念102师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将士修的纪念碑。还知道,国民革命军第102师主要是贵州籍将士组成,从1937年起,102师开赴上海、无锡、南京、南昌、徐州、武汉、长沙等地,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留下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102师组建时有9700多人,经过多次战役,人员经过大量牺牲和补充,长沙会战后,全师仅存官兵不到千人,累计牺牲约12000人。
遗憾的是,知道这一切时外婆早已作古,更多的秘密都伴着她化作一缕青烟随风逝去。为获得更多资料信息,我开始寻亲访友不断地寻觅外公和关于纪念塔的点滴。几经辗转,表弟将一个随外公征战南北的小墨盒传到了我的手上。睹物思人,它让我初步领略了外公在八年抗战中不寻常的经历,知道了外公及我们家与纪念塔千丝万缕的联系,似看到了外公手书给工匠碑刻阵亡将士名单时那肃穆的神情。
我们家到底存了多少有关纪念塔的秘密?带着好奇和疑惑,我多次向母亲提问,每每这时,母亲的神情总是变得很凝重,眼神有些飘忽。她回忆到:因为又要打仗了,他们被从湖南长沙送回贵阳。一天(大概是1940年的冬天),外公突然回来了,说是师长派他回来修纪念碑,他将一个小箱子交给外婆并让收好不准出差错。
我母亲说,修建纪念塔那段时间,外公总是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督促她们的学习,母亲及几个表姐妹就经常在外公位于贵阳市农民路(今市场路)的家中扮公主小姐演戏玩耍。一次,母亲到外公的书桌上去拿扇子做道具,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砚台,风尘仆仆刚回到家还来不及换下军装的外公听到响声匆忙来到书房,他三步并两步急奔桌前拿起桌上被撒了一些墨汁的一叠纸,一枚压在纸上带有污渍的大洋顺着桌面滚落到地面。从不打骂孩子的外公向母亲扬起了巴掌,当时只有5岁多的母亲吓得大哭,外婆听到哭声跑来将她们带出书房。那天外公一直没有走出书房。后来外婆告诉她们,那些写满字的纸是外公的有关修纪念碑的东西,不能随便动。外婆还告诉她们,修纪念碑的一些钱是军队上的官兵们捐的,外公受托背回来,有的银元上还有血迹。
不知是为了印证母亲他们小时候的顽皮,还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数,亦或是巧合?我后来在当年有关修建纪念塔档案的影印件中,还真看到了几页被撒了墨汁的文件。难以想象,当年外公怎样将那些大洋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带回来?那份沉重可想而知 ,它带着师长和战友们的重托,带着家乡父老无尽的哀思与敬仰,更附着几千英勇殉国弟兄的忠魂!
“记不清那天是不是清明节?我们早上起来很奇怪地看到你外公穿着军装,腰上别着左轮手枪,还佩上了那把‘军人魂’(即中正剑)。他让你外婆给我们换上干净素净的衣服,带我们去了纪念塔。那时纪念碑已经基本修好了,下车后外公领我们来到那块碑前面。”母亲说他们抬起头看到好高的碑,上面刻有好多大字因为太高不知写的什么。外公将剑横放在碑前,并在碑前倒了一些酒,外婆在旁边烧着纸钱,然后让母亲和小舅跪在碑前磕头,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你们的叔叔伯伯,他们是了为保卫国家打日本人死的,是了不起的英雄。”母亲他们似懂非懂的跟着磕头,外公低着头站在碑前一动不动,那个情景至今一直镶刻在母亲的心里。
后从《周素园文集》中我得知了纪念碑的铭文。在1400余字的字里行间,我读到的是一部102师的光荣战史:“克敌于虹口,激战于苏州河,全师将士之殉国,自此始也。寇薄徐州……血战七昼夜,弹尽援绝,白刃突围。万家岭之战,歼敌六千,长沙会战适起,与寇夹新墙而军,今且余年……”这是贵州人民为国家为民族甘愿牺牲的浩然正气:“岂甘奴役于丑夷?各抱焦土之决心,共雪敷天之大耻,渤然而蛟龙兴,蔚然而虎豹变,其力量可以排山岳,浩浩乎若江河之莫能御也。”
2010年夏,我结识了《贵州草鞋兵》的作者梁茂林老师,从他的这本书中得知,1941年纪念碑落成后,102师又参加了二、三、四次长沙会战和浙赣会战等,其中最惨烈的是第二次长沙会战。
这些都向世人昭示:来自偏处西南一隅,向为蛮荒之地的贵州军人,与全国各地军民一样,也曾是血肉长城中不朽的一环!正如纪念碑铭刻所记:
“夫国难日深,强敌相对,黔人肝脑涂平原,膏液润野。慷慨捐躯,前仆后继,视彼所谓开明者,未尝有逊色焉。”
60年前周素园先生为纪念碑所写的铭文,是一曲1000万贵州人民在民族危亡时期无私贡献的慷慨悲歌,这歌声,仍然是今天4000万贵州人民的心声。
当年,屹立于大南门外今新华路和神奇路交汇处的纪念碑如一块镶入贵阳人民心中的历史丰碑。它向人们叙说着黔军抗战的历史,彰显着贵州各族儿女共赴国难的丰功伟绩,它警示人们莫忘国耻,激励后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昌盛应该勇于肩负历史使命。这样的纪念碑是应该让她永远矗立的。http://jidian.zupulu.com
然据载,上世纪50年代,纪念塔因市政建设需要而被拆除了。拆得很彻底,拆得连照片都找不到了。半个世纪匆匆过去,但“纪念塔”之名依然印刷在各时期的各版本的贵阳地图上,痛惜之中,昔日的“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已演变为今天的一个地名和一个徒有虚名的公交车站……
下一篇:清明祭奠我的外公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