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清明思亲 > 正文

    我心怅惘品鉴清明雨味

    今日清明,巧逢阳春三月三。撑着雨伞,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从办公楼返家,思绪似乎被雨已经打湿,混合一种戴望舒《雨巷》和杜牧《清明》的怅惘、冷清的感觉:“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国家体现人文关怀,2009年起有了清明休假的规定,所以我就有三天时间来过这个令人心绪潮润而凝结的节日。
    《淮南子·天文训》云清明时:“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释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现代科技可以更为精确,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测定,今日清明的准确时间为5日11时12分。就这个测定结果而言,这只是一个天文上的时间点,似乎关乎文化的意义不太大。对于炎黄子孙,清明不仅是一个时间点,更是一种心绪,一种情结,因由于此,多少年来又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三月三是上巳节,相传这天是黄帝诞辰日,所以,今天陕西黄陵举行辛卯公祭轩辕黄帝大典,因融入“辛亥”元素而规模空前,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首次参加,有很大政治影响,同时河南新郑也有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不乏名人捧场。对于民间,流传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一些地方有“地菜煮鸡蛋”的传统习俗,既增营养还可治病。其实,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还有另一内涵——上巳春嬉。杜甫《丽人行》开头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描写的是上巳日丽人丰姿艳丽,引人注目的情景。《后汉书·礼仪志上》称三月三“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可见最初与祛病有关,我所在的甘肃成县有正月十六抛沙“游百病”之习俗,可能跟远古上巳节“洗垢病”的传统有某种关联。《周礼》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随之演变为上巳春嬉,汉以后为青年男女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远祖。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云:“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息”,可见三月三日被道教赋予了求子功能,因为青年男女虽有水边桑林“野合”之实,但这是拿不上台面的理由,而“求子”显得冠冕堂皇些。
    清明三月三上巳节踏青的文化主题,与嬉戏文化主题在宋后渐为一体。宋人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正是对《丽人行》的民俗解释。元蒙统治,折断了文化传承,明清以来,上巳春嬉已经消弭,与这个情况相似的,还有与清明相关的寒食节,几乎也是在明清之际趋于式微。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留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古文化记忆。我于此品位今日清明,在陇上大风降温、沙尘暴和细雨的交织中,已经没有了远古意义清明时节祛病的希冀,嬉戏的浪漫,踏青的潇洒,更找不到宋人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闲适,鲜有明人高启“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慨叹,缺乏南宋高翥“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感怀,找不到北宋黄庭坚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郁闷……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这一时日的民间百态,可是今日古风不再。
    因为,清明节于我,于当今世人,只留下了上坟(雅称扫墓)的习俗。这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有直接联系,现在的清明节体现了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似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的上坟(或扫墓)活动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进行,妻子带着她的学生去成县烈士纪念碑扫墓,我则打电话给老家的两位兄长,关于父母亲以及其他祖宗坟茔清理、添土、祭献事宜。兄长念及我在外地工作,加之天气不美,祖坟离家尚有近十里之遥且道路崎岖,嘱咐我心有感念即可,具体事宜尽可放心,无需长途奔波。祖父逝世很早,那时我父亲只有十三岁;祖母离世更早,时父亲只有五岁。我父亲因此度过了一个艰难异常的童年和少年,他的成长就如一部小说(我曾一度想把他的一生写出来)。所以祖父祖母对我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两座坟堆,不过在我少年和青年时期几乎每年清明都随亲房本家的叔伯弟兄们去上坟,清扫、祭献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尤其是上坟毕,返家途中在罗峪河的支流上以手工做小水车,简直就成为我们儿时最有趣的事,往往可以冲淡上坟的悲戚之念。父亲去年元月离世,享年八十有六;母亲去世已经有八年了,享年七十六岁。他们都不识字,但以他们的勤劳善良影响着我的人生,让我终身受益。我不能给他们上坟,培上一抔新土并叩头行礼祭拜,还是感到很多的遗憾和怅惘,这也许是今天我雨中心绪怅惘而潮冷的主要原因吧!
    我们天水有个说法,清明多少应该是落雨的,那就是“洗山雨”。故乡的清明,尤以上坟最为隆重。节前一天早上,去给祖先坟上“添土”、祭献,以示家族人丁兴旺,含义是告慰祖宗,后继有人,兼而缅怀先祖。“洗山雨”,就是天公要将上坟祭献后的晦气洗干净,这个传说应该和上坟、绵延香火的传统情结有关。崇宗敬祖、隆宗重嗣是上坟祭奠的核心。祭祀是礼文化之最重,《礼记·祭统》中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亦是孝子贤孙表达对祖宗先人孝敬之情的重要方式,《礼记·中庸》中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清明今日,我写点文字,表示对祖先的追慕与对亡故父母的敬重,是一件可以使我聊以自慰的事情。写一点纪念文字,对于清明微雨打湿的我之灵魂来说,就算是稍有慰藉了。是的,祭祀的核心是“敬”,《论语·子张》中说:“祭思敬”。恭敬虔诚是祭祀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传统祭祀重要文化特征之一。祭祀时祭祀者只有持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才合乎礼。《礼记·祭统》中说:“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己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也就是说,贤者的祭祀,是表达自己的诚信和忠敬之心,用洁净的祭品进献,而不为求福,这才是孝子的心意。http://jidian.zupulu.com
    在一个讲究金钱的商业时代,人文的力量已经被漠视,但我还是认为,上坟重在“质”,而不在于祭品丰俭;不在于求得祖先神灵的物质满足,遂赐福消灾,而在于达到伦理道德的教化。我们这个时代,清明的文化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金钱至上、古风鲜存,西方节日盛行日隆。回顾历史,自五四以来,我们已经丢掉了很多传统的东西,现在没有了清明踏青嬉戏的快乐,没有了学生春游的传统,对后代的传统教化和敬顺培养缺位、失位……我们远较韩、日在传统风俗(多数演绎的是从中国古传来的)继承方面差很多,谁之罪?在韩日传统节日才是“节”,圣诞节之类的外国节日不过是“找乐子”罢了。清明夜雨,灯辉迷茫。我此时想,到我们故去的年份,还会有人灯下漫笔,写点文字来祭奠、品味清明的意蕴么?
    年年景相似,岁岁人不同。历史走到今天,清明的阴雨中,除了那一掊黄土的乡思如故,就唯有被细雨打湿的思绪繁复——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至高的形而上,在时间的拐弯处,你的影子——无处不在。”无论我怎么品味清明,我的感知和思维,就一定是在思绪中真实的存在,因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品鉴清明夜雨的能力——“I think therefore I am”。
    (原创随笔,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