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有值得记录东西,都有记录的价值,一个平常的家庭和平凡的父母,亲人,在孩子们的眼中是那样地不平凡,那样地值得记录和回忆,家庭的印记是刻录在我们身上的历史,我身上的历史有一半是外婆刻录的。
六十年代初母亲把我和哥哥送到外婆身边那年,外婆50多岁,面对因家庭落魄寄养的外孙,外婆充满了同情和慈爱之心,倾其所有维持着生计。我后来知道那时也是外婆艰难时期,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打击:先是几个孩子中最聪明最有活力的二舅在大学期间打成右派进行劳动改造,遣送外地;接着我的父亲紧随其后,重韬覆辙。外公由于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巨变,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商界老板到工商联的食堂管理员,每天为食堂采购菜蔬,两只装菜的箩筐压得手无缚鸡之力的外公不是用肩膀而几乎是用自己的背扛着担子。不堪忍辱负重且又经不起儿子女婿遭遇厄运的打击,一日在自己早年经营的商店里悬梁自尽求得解脱。
外公的死给全家带来无尽的悲伤。记得我母亲在外地听到这个消息彻夜未眠,整夜我们听到她不停地抽烟长吁短叹,那时母亲也只不过30出头。在为自己父亲的惨死悲伤的同时也为外婆担心,更为儿女焦虑,我一个小弟弟得一种普通的病因无钱医治而夭折,她一人怎么也担负不起其余三个子女的生活重担,外婆自己的生活无着,怎么能够长期接济我们这些孩子呢?靠着大舅在大学当老师接济我们终不是办法。百般无奈之下,年幼的大哥小学都没念完就挑起了负担我生活读书的重担。
那次见到外婆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儿时的印象已记不太清了。一眼看到外婆觉得外婆特别地洋气 ,外婆有一头天生的卷发,乌黑发亮,50多岁没一根白发。看到我们兄妹,她没有一般老人的外在寒暄,也没有象一般老人那样对我疼爱有加,她平静异常,曾经沧海的她好象我就是一直在她身边的孩子。觉得她象炎热夏天里的一片碧绿的青草地,更象一棵遮阳的参天大树。我把沉重的包袱重重地放下地,身体感觉舒展轻盈。此前,我最怕人家用同情的眼光看我,用可怜的话语关心我,提到我的父亲的遭遇,我们会泪流满面。我们兄弟姐妹年纪虽小,但因父亲遭政治迫害而带来的家庭巨大变故,我们身同感受,我们忌讳人家的关注。
外婆不这样,我一直觉得我的外婆与旁人有很大的不同,她大度包容,诚实待人,果敢有胆魄,少有妇人短浅之见。
据说抗战年代,在一片讨伐日寇,反战抵制日货浪潮来到之前,外婆果断地烧毁所有日货,使家庭经济遭受了一次惨重的损失,但果敢在所不惜,非一般女子所能为;一次是我亲眼所见:文革中,家里的红木八仙桌椅先是寄放在别人家里,后来破四旧人家也不敢担风险,催着要她拿回去,无奈那时住房已是方寸之间,何来多余之处存放呢,再说放到家来也是四旧物品,于是采取送,拆 烧的办法,谁知那年月送都没处送了,人家不敢要啊,于是拆掉当柴火烧,那东西当柴火都不合格,拆起来费劲,记得那时我看到外婆用凳子架着拆坏的椅子当柴火烧饭,我都感到十分心疼。
文革期间,街坊邻居那些所谓成分好的老太太们被居委会召集开会学毛选,外婆因工商业主成分被排除在外,当那些老太太们搬着小凳兴高采烈地回来,口里念着毛选:我们应该谦虚谨慎,带锅带灶(戒骄戒躁)。我一边为那些无知的老太太们觉得好笑,同时也为外婆被孤立难过。我外婆是那样好的一个人,一辈子与世无争,邻居困难有求必应,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打扫公共卫生,从不危害别人,竟受到这样的社会待遇!那时感到人世间真是不公啊!但我看到外婆用棉被顶着腰,静静地躺在床上好象在安静地休息。多少年后我才体会到,外婆的内心世界决不是这样的平静。
文革期间还有一事印象深刻,我们一个吴姓邻居在针织厂工作的女工,童养媳出身,是大大的造反派,天天站在我们家房门口,不说话,神经兮兮的.不到吃饭不离开,可能是行监视义务.那时我们年纪小,怎么也不懂她为什么天天耗费自己的时间站岗似的粘在我们家门口。外婆同样地静静地躺在床上用棉被撑着腰,对我挥挥手示意叫我不要理会她。后来这位吴姓女工据说得精神病终了一生。外婆去世已多年,记得她去世时,许多人带着小孩子祭拜她,说是沾点福气。
我们有时是相信宿命的,毛主席也说过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当一个人希望大多数人都活得不如他时,就是他个人末日快到的开始,至少,这样心思不好的人心态也不好,心态不好就会影响健康。
http://jidian.zupulu.com
多少年没到过外婆的墓地,但追念之情一天也没断过。我一直秉承我外婆的为人之道,以人为善,终有好果。
又是一年春草绿,清又明的一天又来了,如今国家为清明节放假3天,使更多的人可以从容地行追念故人之道,顺应民意,体现人性化精神。清明踏青,追思先人,使后代尽孝道,也不乏是继承传统,宏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今年准备多买些祭祀品,让外婆在那个世界生活得好点。
下一篇:又到清明——悼念外婆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