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在异国多年,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在繁忙的工作或平淡的日常琐事中悄悄地走过,春节也就是包饺子、打电话这两个传统节目,端午、清明、中秋基本不过。可今年有点不同,大学同窗们在博客上文来诗往谈清明的民俗和对儿时的记忆,在老家,前些天亲人们为曾外祖父和外祖父、外祖母举行了立碑祭奠仪式,这几天,我在希腊探望朋友,拜望一个刚刚去世的朋友的陵墓,这一系列的事件使我忍不住要用写作的方式,祭奠我的姥姥 。
姥姥个子不高,也就是一米五左右,而且很瘦,一双大眼睛很和蔼耐看,而且人很精干。她出生在晋北灵丘,娘家很贫穷,因为是农历二月初二老龙抬头的日子出生,又是龙年生人,被认为命硬不吉,远嫁到晋中我外祖父家后辛勤劳作,伺候一家大小。虽然没有上过学,还缠过足,但聪明倔强的姥姥放了脚,自学认了字。姥姥生有五男二女,在老家那一带认为是很吉利的,可惜一个儿子早亡。老爷和太姥爷一起经营奶牛场,卖牛奶养家,同时父子共同秘密为抗日的八路军传送情报、筹集资金物资、掩护伤员等,持家和拉扯子女全由姥姥承担,因有人告密,姥爷和太姥爷先后在1946和1947年被阎锡山警匪杀害,姥爷去世时只有36岁,没人敢帮姥姥处理后事,姥姥拖着怀孕的身体 ,用独轮车运回姥爷的尸体掩埋,我小姨是姥爷去世后出生的,俗称遗腹子。阎匪要铲草除根 ,姥姥不得不将孩子们分散四处躲藏,直到解放。对我来说,很难想象姥姥那瘦小的身躯会包含着这么大的勇气和力量。
我从出生到长大每一天都是在姥姥的直接关爱中度过的。 妈妈是护士,倒三班,爸爸教书,还当班主任,生病吃药打针妈妈负责,打扫卫生和洗全家的衣服由爸爸负责,我和妹妹的洗漱起居、三餐饮食全由姥姥照料。在我们学校家属院的孩子里,我和妹妹穿衣干净整洁是有名的。我或是妹妹生病发烧,姥姥会难过得流泪,为我们擦身、喂水、喂饭。那时食品都是定量供应的,难得吃上点荤腥,姥姥总是借口不饿,或是先把剩饭吃了,把好吃的留给我们,爸爸和妈妈是时分孝顺姥姥的,也总是推让,结果我们家吃饭有一个倾向,菜越是少,越会剩下,菜多的时候反而剩的不多。 文革期间爸爸挨斗,家里被抄家,后来妈妈又被下放到农村,我和妹妹还很小,姥姥就是唯一在身边照顾保护我们的人。记得文革后期,姥姥带着妹妹回老家,我自己在家学着做饭,因为和邻居小朋友玩得忘记了锅里蒸着馒头,结果锅底烧穿,馒头全成了黑碳球。姥姥回来知道了并没有责备我,反而心疼得不行,说她不在我吃苦了。我高中毕业那年,部队到我们学校征兵,只有四名女兵的名额,我被列在备选名单中,当时高中毕业的出路是下乡插队,少数身体有病的或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申请不插队,等待分配到工厂或商店工作,但最好的选择要算是当兵了。招兵的到我家征求家长意见,我姥姥坚决不同意,她说她老了,万一病重,我必须在身边。她对我说:“插队怕什么?我们不都是农民出身?插队就在北京郊区,随时可以回家。”我当时不太高兴姥姥拒绝了我当兵的机会,但很能理解姥姥对我的感情。几年以后,我对姥姥的理解变成了感谢,若是当初我当了兵,就会错过考大学的机会,我的人生道路就会是完全另一种样子。
最难忘的是姥姥去世前那两年的情景,我考进了北京化工学院(现在叫北京化工大学),每星期六下午回家,老远还没到家就看到姥姥坐在家门口张望,一见到我走来,她满脸笑容,高兴得流泪,每星期天下午我要返回学校时, 姥姥又会流泪,总是说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我。
在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十二月的一天,姥姥果然在我赶回家之前离开了我们。这是我第一次经历失去身边的亲人,不知道怎样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尽管全家举行了告别姥姥的仪式,但那从遗体到骨灰的过程之短暂,形成一个巨大的感情震撼,之后姥姥的骨灰被送回老家掩埋,唯一祭奠姥姥的方式就是在心里怀念她和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刻。我当时担任系学生会委员,临近新年,负责组织晚会活动,从小受到的教育要求我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尽职尽责,把家里的事藏在心里,我像往常一样组织新年舞会,但心里却一直流着泪。从那时起,这种感觉在我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身处在娱乐性舞会中,一种忧伤就会飘悠在心里,也许这就是我在无意识中找到的对姥姥的祭奠的方式吧?后来多年在不同的国家生活,了解了许多不同的文化,我才意识到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方式面对亲人的离去,但核心是同样的,要有充分的方式和时间进行祭奠,这不但是感情上需要的,也是避免心理创伤、健康面对今后生活的需要。清明期间祭奠亲人可以寄托对亲人的怀念,也引发对人生和家庭价值的思考,保持这个传统习惯十分有益。 http://jidian.zupulu.com
姥姥已经走了多年了,可她其实一直伴随着我生活中的每一步,希望她那在天之灵安息。
下一篇:清明 祭奠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