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现在普遍实行土葬,但根据其历史渊源及当前葬俗里的某些独特习俗,可以看出她们历史上至少经历过悬棺葬、火葬等丧葬形式。
穿青人与僚人有渊源关系,悬棺葬是古代僚人最喜好的葬式之一,穿青人先民曾经居住过的川南及黔东北地区当前仍保留着大量的悬棺葬。在穿青人的丧葬过程中,有“抽棱子”的习俗。当下葬时,要在“井”(即墓坑)底的前部和后部掏二指宽的小沟,沟内置以“棱子”(用整根竹篾条做成),将棺木安放在“棱子”上后才可盖土。“棱子”要足够长,以便“抽棱子”时抽出来。据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明芳女士研究,四川、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分布着大量的“木桩架壑式”和“悬崖木桩式”悬棺葬,这两种悬棺葬均要用木桩把棺木架于空中。木桩的作用在于使棺木悬空且不着地,“棱子”的作用也同样是让棺材不着地,只是没有木桩那般显目,但“棱子”及木桩的功能显然是一致的。穿青人的小孩夭折后,不埋葬,而是用稻草或包谷草将尸体裹住,然后放到偏僻的树丫或悬崖上,任其自然腐烂。此外,对于因“干痨病”(即肺结核)而去世者,则要将其尸体放置于偏僻的山洞或山脚。小孩夭折和患“干痨病”死亡后的葬法是典型的悬棺葬,可证穿青人确实实行过悬棺葬。
火葬也是穿青人历史上曾经实行过的丧葬方式之一。著名民俗学家宋兆麟指出:“信仰民俗是最守旧的,特别在丧葬习俗中往往保留了过去的记忆。”在穿青人丧葬习俗中的“开路”仪式里,要把逝者身前的所用的铺盖和衣物全部烧掉,这实际上是以物代人的火葬。曾经实行过火葬的土家族也有类似的习俗,老人去世后也要将其所睡的床草背至也外烧掉。可见“开路”仪式是对火葬的历史传承。当前,部分地区的穿青人仍然保存有火葬的习俗。此外,由于穿青人不但“信巫尚鬼”,而且崇信风水。因此,当家族中接连不断发生不幸事件时,要请“先生”“看”“老祖人”的葬地,如某个“老祖人”葬地风水不好后要另择地葬之,称为“迁坟”,即学界所说的“二次葬”。“二次葬”在穿青人中很普遍,凡有穿青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
丧事办理过程
一、给亡者送终
老人弥留之际,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应该守在老人身边,出门在外者也要尽快赶回,以体现孝心。老人断气后,儿媳、女儿要哭丧,同时烧“倒头纸”,放鞭炮一挂,鸣地炮三响,以告之左邻右舍。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戴上早备好的“孝帕”,并在腰上扎用稻草搓成的“反手绳”。儿子去请“先生”,进“先生”屋前要摘下“孝帕”,解下“反手绳”。给“先生”说明原由后,背着“先生”的“锣鼓家什”先行,“先生”将其班子召集后即随后赶来。“先生”到来后,孝子要带上香、钱纸和金属币到井边(或河边)买水。到时边烧香、纸边哭死者,并将金属币投于井里(或河里),再从井里(或河里)取一桶水带回家。回家后先舀一碗放在神龛上,剩余的用来给死者洗身。洗身前要给死者剃头(女性绾好即可)、修面、剪指甲,牙齿完好者还要拔牙一颗。过去,孝子还要喝一点洗尸水。沐浴结束后给死者穿上青色的新衣裤,等待吉时装棺。装棺吉时到,孝子孝女在“先生”的指导下将亡者装入安放在堂屋中间的棺木内,盖上棺盖,并在棺盖上贴一神符,再用绳子将棺材拦腰捆起来。死者为女性老人的,还要用布缝一鸡状枕头,内装死者断气时烧的“倒头纸灰”置于死者头的左边。据老年人说,此鸡状枕头能庇护子孙勤快,听到鸡叫后就起床。晚上,儿媳、女儿要“哭丧”,并用柳条蘸神龛上的水象征性地洒放死者,边洒边哭嘱死者:“要喝阳间清凉水,不喝阴间迷魂汤。”以告诫死者到了阴间后不要忘了在世之事。(李裕林)
二、停丧
穿青人的停丧时间较长,少辄四五天,多者达半月。死者装棺后(也有等死者“外家”来看过之后才装棺的),孝子之一(通常为大儿子)要手执竹棍到亲戚家(主要是死者的“外家”,即孝子的舅舅家)报丧。报丧者到亲戚家门口后,要将竹棍插在路口旁,摘下“孝帕”,解下“反手绳”后才能进亲戚家的门。到死者“外家”报丧,报丧者要先给其舅舅磕头,然后禀明死者死亡的原因以及“正”的日子(即摆酒待客的日子)。在家的孝子及帮忙的邻里则在“先生”的指导下布置灵堂。棺木安放在堂屋中间的一前一后的两张长凳上,棺下点长明灯。棺前竖一门板,上贴死者遗像及灵位。门板前放一方桌,上摆供品、“先生”的“锣鼓家什”及经书等物件。棺木后的“五显菩萨”“神榜”则用一张未拆过的烧纸斜遮住。堂屋大门外的“吞口”也布置为灵堂。用竹竿、篾条等编一正对死者灵位的拱门,再用白、黄、绿等纸将糊起来。拱门上书“当大事”三字,左右书“驾鹤西归”之类的四字短语,两边门框及所有的门窗贴白色对联。还要请专门制作祭祀用品的“扎匠”扎“寿纸”,并用顶部留有竹叶的长竹竿将“寿纸”高高束起来,为有人去世的标志。寨子里的人看到“寿纸”后会主动来帮忙,并由组织能力较强的二或三个“管事”组成管理丧葬事务的临时机构,“管事”间互相分工协作,以保证整个丧葬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李裕林)
三、治丧
治丧是整个丧葬过程中历时最长、仪式最繁多的阶段,包括“救苦”、“解结”、“闹丧”、“过殿”、“祭奠”等仪式。
装棺后直到出殡前的每一天晚上,死者的所有后人及亲属都要来为其“救苦”。“救苦”在“先生”的带领下进行。天黑后,“先生”们坐在死者灵位前的桌子周围,有的打鼓,有的敲锣,在渺渺的烟雾中合诵经文。“正孝子”(即死者的亲生儿子)手拿引魂幡在前,参与“救苦”者则一手拿竹棍,一手拿香列队跟在“正孝子”身后,围绕死者的住房缓缓移动。“救苦”者每经过死者灵前,均要跪下给死者磕头。“救苦”的时间较长,一堂“苦”要“救”两个小时左右才能结束。“救苦”的堂数有严格规定,只能为单数不能为双数。“救”最后一堂“苦”后还要“解结”,由“先生”之一用麻布绕一活结,站在死者灵位前,而后“救苦”者逐一跪拜并用手将活结拉开,每人拉三次,谓可帮死者解除在阳间的罪孽。
每一次“救苦”仪式结束后,“先生”及寨子里的老年人围坐在灵堂里,唱孝歌,说“四句”,一方面悼念死者,另一方面借以娱乐,谓之“闹丧”。孝歌、“四句”没有固定的歌词和说词,皆是临场发挥。此外,也有专门的“闹丧歌”,内容多难以考证,如织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收集整理的“闹丧歌”:
陶侃仙人三尺高,挑担歌书七尺长。
挑走洞庭湖内过,打湿歌书几千行。
西灵山上晒歌本,狂风吹去满山岗。
一本吹走天上去,神仙捡去唱仙歌。
一本吹走茶园去,茶姑捡去唱茶歌。
一本吹走山中去,牧童捡去唱山歌。
一本吹走河中去,渔夫捡去唱渔歌。
一本吹走法坛去,端公取名法坛歌。
剩下一本吹不去,取名叫做闹丧歌。
楚王家中死了母,五门挂榜请歌郎。
请得田文歌师到,楚王家中闹龙丧。
三日三夜唱出界,四日四夜唱出疆。
唱了七日并七夜,龙丧抬出乌泥江。
是本歌书从此起,闹表歌本有根源。
我把根源来提起,哪位歌师接下言。
“闹丧”在每次“救苦”后都要进行,通常要持续几个小时,到凌晨一、二点才结束。
“过殿”在“正”的那天早晨举行。届时,将“寿纸”连同竹竿一起在死者家院坝中间竖立起来,再用较大的竹的一头划破并编成“漏斗”,“漏斗”里点油灯及放少许五谷、糯米粑及零币。之后,在“先生”的指导下,用石灰在“寿纸”四周由里及外逐层划出“路”,所有的“路”组成一方形场地,最后在场地四角插上用竹划破后做成的“漏斗”,“漏斗”里同样点油灯和放五谷、糯米粑及零币。一切准备就绪后,“先生”们边念经边敲锣在前领路,“正孝子”执引魂幡、死者亲属等手拿香及竹棍紧随“先生”之后,由堂屋左边开始绕棺之后走出灵堂进入“过殿”的场所。如此不断重复,直到“先生”把经文念完。“过殿”的场景很是壮观,参与“过殿”者紧紧相随,仿若一长途跋涉的队伍。依笔者之见,“过殿”可能是穿青人不断迁徙生活的一种反映。
“过殿”结束后,死者的“外家”、姑妈家及孝子的“外家”及死者的女婿家要来“祭奠”。“祭奠”的礼物依家庭情况好坏而定,有猪、羊、纸马、纸伞、香、烧纸、“供桌”(用糯米面捏制,呈塔、桃、猪、羊等形状,并用颜料染成,现有用苹果、梨等水果代替的)、祭文、床单、被面、毛毯等,其中纸马、纸伞、香、烧纸、“供桌”和祭文不管经济条件如何都不可少。“祭奠”的人数不限,越多越好。当“祭奠”队伍到达死者家附近时,要先鸣放地炮一响,孝家听到后也鸣放地炮一响回应,如此“你来我往”连鸣“三巡”(即各鸣九响),孝家借机作好迎接的准备。“祭奠”队伍(年长及辈分最高者在前)来到孝家路口时,手拿竹棍、香的孝家男女老幼在执引魂幡的“正孝子”的带领下跪在路旁迎接,孝熄孝女要“哭丧”。走在“祭奠”队伍前面的人要把迎接者一一扶起,同时孝家及“祭奠”队伍鸣放鞭炮,帮忙者把“祭奠”队伍带来的礼物收下。接着,来“祭奠”的死者的亲戚在前、孝家在后进入灵堂,所有与死者有亲戚关系的妇女要与孝媳、孝女一起“哭丧”。来“祭奠”的常不只一家,当每一队“祭奠”队伍来到时孝家都要以相同的方式去迎接。“祭奠”队伍除孝家亲戚外,其他帮忙的人吃过饭后就可以自由回去了。
晚上,在堂屋中举行“叫礼”仪式。“叫礼”由“先生”主持,所有来“祭奠”的户主均要参加。“先生”念了“叫礼”的开场白后,接着宣读来“祭奠”的每一家的祭文。祭文宣读完后,要将每一家带来的“供桌”撒给众人争抢。因“供桌”做工均比较精巧,以及小孩吃过“供桌”后不哭不闹,能顺利成长,因此争抢“供桌”者往往甚众。接着,“救”最后一堂“苦”,“救苦”结束后“解结”。稍休息后,准备发丧事宜,并由管事将发丧时间告之帮忙者。
四、起丧
起丧的那天凌晨一点左右,要举行“开路”仪式。届时,由“先生”敲锣打鼓在前,孝子孝女抱着死者生前睡过的床铺、穿过的衣物以及“救苦”时拿的竹棍等物在后,在“先生”的指导下择一空旷地将孝家带来的东西全部烧掉。物尽火灭后,即可回。起丧的时间由“先生”根据死者及其后人的八字确定,有在凌晨一两点的,也有在早晨七八点的。起丧前要将一只早备好的雄鸡拴在棺背上,以备“跳井”之用。发丧时间到时,鸣地炮三响,放鞭炮一挂,八位抬丧者一齐用力将棺木从堂屋里抬出来。“先生”及旁人则在棺木刚离开凳子时喊“大福大贵,起!”来祝福孝家。若天未亮且路程离葬地不远,要将棺木暂时放在院子里的凳子上,等天亮后才抬去葬地;若天已亮或路途遥远则马上动身。“正孝子”执引魂幡走在抬棺队伍前,其他孝男孝女手拿火把(现多以香代替)跟在抬棺队伍后。抬棺队伍行进过程中,凡过桥、爬坎均要放鞭炮,以便顺利通过。到达葬地后,将棺木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长凳上,等待下葬。
五、下葬之前,要先“打井”(即挖墓坑),“打井”的地方由“先生”到孝家后提前“撵”好。下葬那天,“先生”之一带着“打井”的人先于抬棺队伍去“打井”(也有与抬棺队伍一起到达后才“打井”的)。“井”“打”好后,“先生”要用罗盘校“山向”。“山向”校好后,把随棺木一起抬来的雄鸡放到“井”里,让其来决定下葬的时间,称为“跳井”。“跳井”很是有趣,雄鸡在“井”里拉粪的时间即为下葬时间。如鸡长时间不拉粪,“先生”还要往“井里”撒米,以让鸡尽快拉粪。很明显,“跳井”即“鸡卜”的一种。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曹滴洞司:土人,出则男负竹笼,女携壶浆同行,葬以鸡卵卜地,掷卵不破者曰吉地,葬之。”所记“土人”为穿青人先民,可见穿青人“跳井”习俗是对“土人”“鸡卜”习俗的继承,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而发生了变异。在鸡拉粪的那一刻,“先生”及熟悉此俗的人异口同声地说:“吉时到!”随后,将鸡抱出,孝家将准备好的烧纸、雀窝一并点燃烧于“井”内,此为“雀窝掩井”。烧纸、雀窝烧尽后,“先生”或孝子口含酒喷于“井”底、“井”壁,待灰烬冷却后放好“棱子”,然后移棺入“井”。“先生”再次用罗盘校棺木的“山向”。“山向”校好后开棺,一为检查死者是否在抬的过程中移位,二为让孝子孝女见死者最后一面。接着,合上棺盖,举行“背土”仪式。所有到墓地的孝男孝女背对“井”跪下,并将衣摆向后牵开。“先生”站于“井”沿,一手执装有泥土、零币、稻米三者的混合物的撮箕,边念吉祥言语边将泥土、零币、稻米三者的混合物撒在孝子孝女牵开的衣摆里。接到零币及稻米越多者,越有福气。“背土”仪式结束后,“正孝子”用锄头先挖三锄泥土盖棺后帮忙的人才动手垒土、砌坟。坟砌好后,放鞭炮,然后收拾回家。死者入土安葬后,孝家要连续三天晚上给死者“送灯”,谓给亡者照路。第三天,孝子孝女及其亲戚朋友要到死者坟上“复三”。至此,丧事结束。丧事结束后的守孝期间,穿青人有许多禁忌,如死者后人一年内不能结婚,过年时不许贴红色春联等等。
下一篇:纪念我已逝的奶奶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