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清明思亲 > 正文

    纪念夫君白蕉百岁诞辰

    我与夫君白蕉风雨同舟生活了二十七年。转眼已是白蕉诞辰一百周年了,吾亦已九五高龄,垂垂老矣。回忆这五味俱全的二十七年,仿佛就在昨天。令我觉得不虚度此生的是,在二十七年中,我读懂了白蕉,学会了如何做人,也渐渐领悟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物质文明促进了精神上的需求,艺术便应运而生,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追求,并逐渐演变为独立的社会分工。

    艺术的真谛是真善美,追求美好是人类的天性,因此真善美的作品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通过文学、音乐、美术、戏曲、舞蹈、建筑等形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除了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传播思想和理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净化我们的灵魂,使人变得高尚。艺术的教化功能是极其强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过了十年浩劫,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让艺术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对有追求、有责任心、使命感的艺术家、评论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祖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它灿烂辉煌,举世瞩目。充分体现了祖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书法绘画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千百年来,先辈们的实践与积累,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产。他们的理论体系和作品令人叹为观止。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似乎已把各种题材、形式、技巧、手法都开掘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留给后人发展得空间似乎很小了。如何发扬光大传统书画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突破前人窠臼,推陈出新,便显得极为困难。这是现代书画家们既烦恼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想,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智慧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超越历史上无数精英千百年来的积累和创造。他应该利用前人的遗产,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高瞻远瞩,有所建树。如果有足够的悟性,加上勤奋和机遇,穷其一生,孜孜以求,发展创新,应该是有可能和希望的。何况现代科技赐予我们远胜古人的有利条件。

    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讲究的是神韵气息,它最完美的表现形式,乃是诗、书、画、印相辅相成,融为一爐。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加了二维空间的信息量,因而也大大增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深化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诗词题跋、书法、绘画、篆刻本身都是独立的艺术形式,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们的融合,其境界必定卓然不凡。一幅富有内涵的绘画作品,配以才情横溢、意蕴深邃的诗词题跋,高妙的书法,意味隽永的印章(尤其是闲章),和谐、有机地统一在立意、构图、笔墨、设色、技巧均为上乘的画面上,相得益彰,这将具有何等的魅力,何等的令人心折,可这又将何等的艰难啊!如果说基本技巧过关只是刚刚入门,那么专业外的修养、观察、体验是无止境的;如果说天份、悟性是成功的基石,那么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是勤奋、恒心、毅力。

    书画作品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作者审美价值取向、性格倾向、气质、心态、学识、功力等等的综合体现。古人所说的,“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前人甚至把书品、画品等同于人品。这种说法,立论虽不够严谨,但作为一种舆论导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人品的核心是德,德的含义很丰富,但它的最高准则无非是爱国;热爱自己的民族;尊重本民族的历史。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本质上也应该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夫君白蕉生于一九零七年十一月三日。一九六九年二月三日在文革那场大浩劫中罹难,享年仅六十二岁。这正是一个艺术家成熟多产的黄金岁月,深可叹惋。郑为先生在《忆云间白蕉》一文中说得颇为中肯:“当时白蕉同志只有六十一岁,作为书画家,正是创作生命由旺盛转为成熟的重要时期。而不要文化的‘文化’骚扰,却将他折磨致死。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要找有天赋、才能的书家、画家还比较容易,但要寻觅德才兼备的艺术家就不可多得。他们往往坎坷一生,象兰蕙似的不适于污染的空气和败坏的土壤。为此我对多年的好友、同行白蕉同志饮恨逝去有扼腕之痛。”夫君一生两袖清风,耿直、勤奋、俭朴。嗜旧墨,却常在白米黑墨间两难;爱宿纸,常无偿为人书画,仅仅是为了在宿纸上挥写时的那份舒适痛快。他一生命运蹇涩,灾殃叠遇。早年经历了抗日战争,颠沛流离。为尽一份赤子之心,曾参与徐悲鸿先生为抗战筹款的书画义卖展。又和邓散木先生一起举办“杯水书画展,”为抗战筹款。他的一首五言诗表达了他抗日的决心:“今日此天地,何人起霸图。干戈争短隙,零落笑封胡。昔下阳朱泪,空期楚暮乌。我言初已尽,不肯便为奴。”中年经历了解放战争。先生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故他自镌一方闲章“线上人”,意思是饥饿线上的人。他的几首诗勾画出了当时情景: “买米声喧动四邻,关门米店空其囷。石米价高四十万,万家炊灶看生尘。陜中名城昨日下,鲁南捷报纸犹新。逃亡有命始寒饿,归梦家乡不见春。痴肥处处豪门犬,走死纷纷强国民。白骨委地收难尽,夜深墙角飞青磷。噫吁嚱,从来帝子饥食肉,不见人间狗食人。”(《悲上海》) “锋镝余生幸得全,休疑九载薄腥羶。小民泪尽甑无火,难望金陵又二年。”(《无题》)“布谷声残绿几州,河山吟望着沉忧。厌闻诸将称雄略,早道全民要小休。梦里精诚空动报,谋边消息尚依刘。江东余米支三日,为信中朝雪满头。”(《布谷》)夫君自己拮据清贫,但朋友有困难,他总是乐意尽绵薄之力。去年,他的老友蒋兆和先生的女儿蒋代平女士,寄来蒋先生的画册和传记,拜读之余,才知道他当年还曾在蒋先生困难时帮过忙、救过急。可能是因为激进的言论行为,一位地下党员告诉他,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暗杀名单中有他的名字。解放后,他怀着对新社会的希望,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跟上时代步伐。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这些有他圈点过的精装本,至今仍保留、珍藏着。他努力工作,为党的一大会址的恢复,为上海画院、上海图书馆的筹建四处奔走,不遗余力。一九五一年国庆,先生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前五千年几独夫,峩峩宫闕帝皇都。来时经济新方向,去日风云老胡贾。马列斯毛开历史,工农兵学赞良谟。一边倒更无疑问,遍插红旗指地图。”但事物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正当先生忘我工作,耳顺之年,竟以言论获罪,被错划为“右派”。降职、降薪、降级,下放图书馆管理资料。一九六一年调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执教书法和诗词题跋。使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一场更大的浩劫,会将他迫害致死。记得临终前几个月,先生已卧床不起。当他听到电台里报道中国又一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激动的老泪纵横。他对我说:“只要国家强大,民族兴旺,我愿做一块承载历史车轮的铺路石。”他的一生似乎总处在挣扎中。在精神上支撑、伴随他度过一生并能给他带来安慰和欢乐的,恐怕只有书画艺术了。他的一段题兰正是他内心的写照:“无闻子兰天蕙地,小楼成一统。无问门外阴晴,不闻孩儿叫跳。盖不知世间尚有为人之事、为父之事。老妻对曰:“‘养不教父之过’,无闻子徐言:‘此版刻自娱’。”先生晚年的作品均不落款章,连留给学生、子女每人一部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和兰蕙册页均不例外。先生真是大彻大悟了。

    夫君的诗词与徐悲鸿同学於蒋梅笙教授,得益於柳亚子、黄炎培、沈恩孚等前辈,他也是南社成员。书法专攻二王,治印由秦汉入,二者均无师承。写兰亦如是。他的一方行楷闲章“不入不出翁写兰”,意思就是他的写兰既未入过、亦非出自哪个门户。他的一首诗和一段题兰记述了他学写兰的经过:“小庐客去晚归庭,架上吾师亮苦心。忽得影中花叶活,灯光面面事追寻”。“故庐微有老名种兰蕙,花时有远近观赏者来。我侍我父,朝自庭院掇盆入室,及暮自室还庭。一夜抚大王帖后,举目瞥见素壁花影,大动于中,顿尽研池墨瀋。他日遂为常课。此我儿时写兰也。”又云:“四季与兰蕙相处,见抽蕊萌蕾,实生命相共也。”先生与兰蕙感情之深可见一斑。他扎实的生活基础造就了先生的写兰大异前人,突破前人的窠臼。

    夫君一生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勇猛精进。纵观他艺术生涯的心路历程,以下几点或许对后学有所启发。

    先生说:“人之气有清浊,无与穷达;书画气有清浊,无与纸墨。能别此气,思过半矣。” 人气之清浊者,人品之高下也;书画作品气之高下者,格调高雅与媚俗之谓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这是他常常告诫子女学生的话。又云:“书当以人传,不当以书传。”“心为名利萦绕,则艺事扫地矣。”在他看来,艺与德,当以德为重。德高者,艺品必高。人品高者,胸襟、气度、境界、学识、心态自然不同凡响。而这些要素,恰恰是气息高雅、神韵照人的佳作的前提。先生以为,书画只是一个人学养的一部分。学好书画不是目的,而是充实自己的修练过程,是一种修养,一种追求,一种精神寄托。“作画写字可在酒边,复宜在兴中,而必在天下重名之外始佳。”这段题跋是先生在中年时写的,想必是领悟了性情淡泊者在创作时心态必佳,而心态的放松自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必要条件。

    “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这是他《书法十讲》第一讲的开场白。因为“静”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能静才能调正好心态。灵台空明才能容物,才能思想集中,集中才能深入。“静”是激发灵感、悟性的基础。只有在“静”的状态下才容易领悟事物的本质,才能事倍功半。先生临池,从不用现成墨汁,而必亲自研墨。一则,磨墨是使自己静下来的过程,可使自己从容思考,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意在笔先,下笔成竹在胸,出手常能左右逢源。二则,为追求墨韵。佛教中的坐禅是僧人必修课,也是用“静”去领悟佛经的精髓;排除尘世杂念;抹去胸中戾气。如是才能济世行善、光大佛教。至於坐禅能醒脑益智、强身健体乃至延年益寿,这是“静”的另外一种收获了。

    “从天入者圣,从人入者敏;先天后人,中人后天。穷老尽气,庶乎近焉。”先生的这段话意思很明确:“师法造化”。师承固然重要,但写生更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源自生活,作品是生活的升华。没有生活的作品鲜有生命力。先生写兰一直以写生为本,,至老未变。这段题兰正是他自己绘兰的写生:“居海上二十余年,莳植无地。走艺兰家庭院,每见梅、荷、水仙名品,八面观之,法师在此。写杨氏素荷,恨未传停蓄之致。”於书法,先生从不主观为学生选碑帖,而是向学生介绍各种碑帖,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并根据学生的天份、笔性施教,这是“从天入者圣”在书法上的诠释。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根据自己成功的经验,避免学生走弯路。“穷老尽气”则靠学生自己了。他还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有主见,不要过分迷信权威专家的观点。先生以为眼高手低者尚有希望,不是坏事。为了眼高,他所看的东西都是一流的,他从不把时间放在一流以下的东西上。在书法学习的具体方法上,他有两个有趣而形象的比喻。一曰蚯蚓式:初学者应先专攻一家。从摹到临,从形似到神似。像蚯蚓一般,吃的是土,拉的也是土。消化过程是体会碑帖作者的笔法和字的结体,这是一个“无我”的过程。最好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如写作、记日记、写信等等。二曰蜜蜂式:在蚯蚓式成功的基础上涉猎古今诸名书,博采众长,溶入自己的性格和审美情趣,自成一家。如蜜蜂採百花而酿蜜,这是一个有“我”的过程。

    “穷老尽气”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绝非仅靠勤奋刻苦就能成功的。它要求从艺者有天份、悟性、智慧;能舍常人所不能舍;能经得起人生中的磨难;有超人的勇气、胆识、恒心、毅力;有不断战胜自我的觉悟。这一切,只有爱书画到了痴迷程度的人才有可能具备。有几段题兰和诗记录了先生“穷老尽气”的片断,録之以饗读者。“爱书正与此身仇,半夜三更写未休。长史当年徒握发,云间自愧吐哺周。”“我与妻儿是两家,移盆窥影独咨嗟。孤擎能说宵来事,白头狂生最爱花。”“出得好叶未开好花,不能高枕而卧也。开得好花矣,又喜而不寐。善哉,无眠欲亿万人共闻好香,有何劳顿耶。”“狠不易,对自己狠更不易。十纸撕其九、又弃其一,蕉年五十六,於此曰:‘我知勉夫’。”先生还有一习惯,至老不变,即墨不尽不休,故他自称“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

    时逢白蕉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金山区博物馆为他出版一百幅作品的选集,以资纪念。有生之年,盼到白蕉作品集的出版,圆了我多年来的一个梦。在此,我由衷感谢金山区博物馆。多年来我常想,如果能把我的寿数让给白蕉,他定能攀上更高的艺术峰巅,这该有多好!吾写此序,实力不从心,思路不清,言不达意。先生故旧,均已作古,青年才俊,无缘相识,更无从请教。序中观点,仅一管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不惜贻笑大方。谬误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吾必铭感五腑。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欢迎您发表评论: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