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际。祭祖思亲,我也不例外。
我这些年送走了三个老人,一是我的婆婆,二是我的母亲,父亲。
对于我的婆婆和我的母亲,虽说我的付出迥然有异,思念却基本相同。
一,我的婆婆:
我的婆婆是个文化人,喜书法,文静平淡,一生坎坷,40一过丧夫守寡,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文革中还屡遭厄运!当年造反派,红卫兵也没放过折腾孤儿寡母,文革后,双目失明,瘫痪在床,还时犯癫痫。
从我嫁入他家,我就是全职“少妇保姆”,吃饭得喂,坐起得搬,躺下得扶,抽烟得点,换姿势得翻。每日盥洗便溺,冬天留心掖被角,炎夏时时扇蒲扇。没有白天黑夜,忙的你团团转。她要听长篇小说,我们只好跑书店买来原著,给她朗读。这精明老奶奶还不断点评:“这儿需要音扬顿挫,那儿应该加深感情”。我们还得硬着头皮赞扬她“相当于教师学院客座教授”。
我也有过暂短的无奈和委屈,好在有个“支撑信念”,那就是:“我是在为老公分担,是做妻子的本分”,我对婆婆没什么感情,只是把她当做我女儿的双胞胎,一个扔不掉的现实。
我也知道老公的心思,对母亲的恩情和对我的歉疚,他曾对我许过空愿、发过毒誓,不止一次的表白:“你含辛茹苦侍候我妈,将来我一定象伺候小妈一样,伺候你!”。
八年的时间,不算长,可真的也不短,回想起来,她就像我喂养的孩子,侍弄的宠物,煎熬中也会堆积成割舍不去的一份情感。每每到了清明,老太太去世的忌日、寒衣日、我都是带头“迷信”。到底我是傻?是笨?还是二?
连我自己都搞不清?
二,我的妈妈:
我的特殊经历,奠定了我对她“可怜”多于“感情”。
我家孩子多,父亲在天津工作,我们在山东农村。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和姑姑就把我“要”到天津。“妈妈”对我只是一个远方的“符号”,而且妈妈本人还是一个地主!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每当看到《白毛女》中的喜儿,被黄世仁的恶母用簪子扎戳的场景,我就联想起妈妈,或者说,每当想起妈妈,就想起喜儿和黄世仁!
父亲结婚早,早年在省城上学,家中有几亩地,两个老人和一个媳妇,只好雇一个人种地。按土改政策,剥削率就是百分之百,爷爷加奶奶加刚刚20岁的妈妈,三个人被定成地主,而上学的父亲幸运逃脱。
后来全家都迁来天津,我依旧与奶奶姑姑生活,只是偶尔象征性回家团聚,那时小,也没有感到“特别的亲情”,文革时,这地主的遭遇可想而知!我自然成为“地主崽子”欢蹦乱跳的我瞬间成为时代的弃儿,被改造的黑五类,只能把怨恨记到了“地主妈妈”头上。
妈妈及全家又都被遣送回来原籍,成为村里贫下中农革命的“靶子”,好在我随大流,到了内蒙草原接受贫下中牧的再教育,幸运地有了知青的光环,我拼命地劳动,向毛主席忏悔,替生母赎罪,企盼和别人一样的平等。是当地蒙族人的胸怀和“无知”,原谅了我先天的罪孽附身,让我当了老师,让我有了工资,让我有了家庭,让我在那个地方得到了尊重,让我骨子里爱草原,忆天津,惧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政策,妈妈全家回到了天津,成了“真正的老百姓”。妈妈没有文化,也很少说话,只是爱自言自语叨咕。只要爸爸下班微带倦意,妈妈必问“又挨斗啦?”,看到居委会大娘戴着“红箍”,就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屋。只要提到她这地主成分给孩子们带来的天灾,妈妈时不时的辩解:“俺娘家兄弟姊妹都是贫农,就俺一个是地主,那几亩地归公社了,俺咋还是地主?”http://jidian.zupulu.com
妈妈视粮如命,我亲眼见到,她把掉在地上的干粮拾起来,放到自己的嘴里嚼成粘状,又吐出来用手指噻进我不满一岁的女儿嘴里,当我心疼孩子表示不满时,平时较少言语的妈妈,她还火冒三丈:“粮食能糟浸(糟蹋)吗?你没挨过饿?”
我很少能探进妈妈的心理,她觉得“有饭吃,不饿死,不挨斗”就是好日子,看着儿女们一个个都成了家,她也高兴,看着孙辈一个个出世,她也乐得出了声。
妈妈平时只是爱自言自语叨咕,渐渐地不叨咕了,渐渐地不再询问“挨斗了吗”,渐渐地对“剩饭的去向”不再追问了,渐渐地叫不出姑爷儿媳的名字,渐渐地连儿女也不认得了。她痴呆了!
妈妈不到六十岁,一切欲望都消失了,吃喝洗涮冷热,一切都不知晓。幸亏有我的父亲,尽心服侍,照料,相伴。使妈妈真正多过了十几年“无忧无虑”的“新生活”。
清明将至,人各有思,不少人到烈士墓前发誓言,喊口号,唱红歌,有人倡导精神祭祀,文明祭祀,网上祭祀,踏青祭祀。
我一个妇道人家,退休老妪,还是买几元钱草纸,烧一烧,总觉得,这样我的两个母亲才能感觉到。
下一篇:清明——怀念外公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