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宗师:张寿臣
张寿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双儿,评书艺名张豫华(拜师双厚坪),相声大师,相声艺术第四代掌门,兼评书演员,父张诚甫,评书演员兼说相声。十二岁在北京拜焦德海为师,则于京、津一带。得到李德钖指点。其代表作《小神仙》参考裕二福、阎德山的演出,精益求精。
他兼擅对口相声,有《文章会》、《倭瓜镖》、《地理图》、《三节会》等,创作的有《揣骨相》、《哏政部》、《洋钱伤寒》、《夸讲究》等。
他的作品除了摹绘世态,也掺杂政治讽刺,表现出爱国思想与正义感。如《揣骨相》中有“软骨头残害同胞,吸尽民脂民膏;没骨头,金钱搂足,以外人为护符”都是讽刺那些投靠帝国主义的卖国贼;还有“大贱骨头,卖国求荣,明知挨骂装聋”更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卖国政府。《哏政部》是说当时内阁要设哏政部,解决国家疑难大症,让某甲去当部长,结果闹得一塌糊涂,揭露了当时反动政府的无能。这些节目在当时的演出中,都得到观众的强烈共鸣。 张寿臣继李德钖把相声从“明地”(即街头露天演出)挪进综合曲艺场内,为适应当时的演出需要,还创作大量的相声垫话,使他在舞台上不论接什么节目,都能够和前场节目适当的“垫话”连接,通过“包袱”很自然地过渡到要演的“正活”中来,现在流行的许多垫话小段,如《杜十娘》、《战长沙》等,都是他当时接场时的创作。
张寿臣勇于创新,从现实生话中吸取养分,创造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洋钱伤寒》中的财迷形象,《哏政部》中某甲接到委任状时的几次感情变化,都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他还以丰富的社会常识和生活阅历,增添作品的许多细节描写,如在《窝瓜镖》中对练武术的论述,《洋钱伤寒》的开头对伤寒病的分析;他在演出《大相面》时,可以根据捧哏演员不同的面部特征,有多种不同演法,能使旧社会以相面为职业的人听后感到惊服。他运用“包袱”的特点是铺垫平稳,翻抖自然。例如《窝瓜镖》中,表现某甲兄弟二人保镖遇劫时的割牛头一段,通过铺垫使人误认分“将贼杀死”,结果是“把牛宰了”,这个“包袱”从铺垫到抖开毫不费力,显示出他对铺垫与翻抖关系的深刻理解。又如《百家姓》入底时,他主动请观众出题,能以顶针续麻的方式,在五句之中准能接上“周吴郑王”,所以每次演出中,每当观众出了题目(不论提出哪句话来),他在五句之中找到“周吴郑王”时,立即转身下台,不看观众,表现出他信心十足的劲头,哪次演出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表演却是在稳重的基础上显示出潇洒。与他合作时间最长的捧哏演员有陶湘如、侯一尘等人。
陶湘如是玉德龙的弟子,捧哏时深沉稳重,文墨气足;侯一尘是郭瑞林的徒弟,在表演中纯朴亲切,善于节制,都对张的表演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张寿臣经常演出的单口节目《小神仙》、《麦子地》、《化蜡扦儿》、《五人义》及大笑话《满汉斗》、《解学士》、《硕二爷》、《山东人斗法》等。
解放后,中国曲协编选传统相声。有他的《小神仙》、《巧嘴媒婆》、《三近视》、《看财奴》、《杨林标》、《麦子地》、《化蜡扦儿》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单口相声选。 张寿臣早在“九一八”事变以后,针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在舞台上宣传抗日,并拒绝为日伪宣传,自得到吉鸿昌将军的赞许。解放前夕,他改说评书,传统节目有<清宫密史>,〔url]三国演义《水浒》皆考证详细,用语幽默,受到观众欢迎,并创作改编一些新闻类的评书,如《枪毙刘汉臣》、《白宗巍坠楼》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其评书文本基本失传.
1962年天津电影制片厂曾拍摄了张寿臣表演的单口相声《贼说话》,收入舞台纪录片《曲艺集锦》。曾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曲协天津分会副主席。他的徒弟有刘宝瑞、常宝堃、冯立璋、康立本、叶利中,朱相臣,戴少甫,田立和.
相声泰斗”张寿臣先生艺术活动记事家庭状况简介:
张寿臣:原籍河北省深县人,祖父四十岁时迁居北京,以做木工为;父张诚甫原学木匠,二十五岁拜韩连玉为师,改说评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一月十十九日(农历腊月十八日)出生于北京西交民巷小四眼井。其父张诚甫系评书演员,与李德钖、焦德海关系密切,所以也说相声。家境很贫寒。 1903年:(五岁)开始入私塾念书,后来半日念书,半日随父亲在隆福寺、护国寺等明地说相声。这时随父学会《六口人》、《家堂令》等“小孩哏”节目,由于年龄小,说话天真,很受群众喜爱。 1906年:(八岁)遇“肃亲王禁相声”,北京说相声遭到官方禁止(两年后开禁),这时张诚甫专说评书,张寿臣继续上学。 1909年:(十一岁)丧父,由于生活所迫正式说相声。 1910年:(十二岁)拜焦德海为师,学会许多“小孩哏”节目,演出也很受欢迎,时谓“娃娃红”。 1911年:(十三岁)时逢辛亥革命成功,剪去长辫。 1913年:(十五岁)满艺出师,与师友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明地。后因年龄增长再演一些“小孩哏”节目,不受欢迎,影响演出效果;因此,同行不愿搭伴,只能在别人说完之后,借地求钱,每日至多赚二、三十个子儿,后来单独在北京南城根儿等处撂地说相声。 这时他住在宣武门外南下洼大川路,路南有一个“越中先贤祠”祠内开设宣讲所,每日到那里去听讲演,在这里听过关多福先生说《豫上论》蔡友梅先生讲《京华故事》。增长许多知识,为后来改编相声节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15年:(十七岁)春季第一次离开北京,与师弟耿小锁步行经通州、三河县、玉田县至唐山,沿途演出。在归途中曾到天津北开市场、三不管等地演出,与李瑞峰等曾短期合作。 1916年:(十八岁)回到北京,仍在南城根儿、天桥等处撂地,“俩子儿一回,仨子儿两回”地维持生活。 1917年:(十九岁)在天桥与高德明、高德亮、陈荣启、刘德志合演。由于几年地积累掌握了大量的传统相声段子,表演趋于成熟。这时还常演单口相声,在天桥一次演出《柳官上任》,围了几层观众,业务初见抬头。 1919年:(二十一岁)与焦德海同上“四海升平”茶社的“灯晚”,后来自己单演,在这里认识了庄萌棠先生,对部分节目得到加工,许多“文字哏”的相声对《写对子》、《文章会》等均受庄先生的指点。 同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接受了一些民主思想,为后来创作《揣骨相》、《哏政部》等节目积累了素材,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0年:(二十二岁)白天到天桥、东安市场,晚上往“四海升平”茶社演出,直到二十四岁。 1923年:(二十五岁)与负有盛名的李德钖搭伴,互为捧逗,演出于北京“大观楼”。在这期间曾到沈阳作短期演出,中途曾演出于天津“燕乐戏院”。 (又说:此时相声已经和曲艺同台演出,从明地走向舞台,与李德钖上演于城南游艺社。同台演出的有刘宝全、汪金兰、郭荣山、王金友、谢芮之等人。并在天津歌舞楼、燕乐升平等地演出,同台仍有刘宝全等人。) 由于和李德钖的合作近三年,使原有的传统节目在表演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1925年:(二十七岁)与陶湘如搭伴,专事逗哏,从此走向兴旺时期。在此期间对许多传统节目如《文章会》、《窝瓜镖》、《大相面》、《百家姓》、《三节会》、《地理图》、《八扇屏》、《窝头赋》等,进行改编,并创作了讽刺卖国贼的《揣骨相》,揭露官府黑暗的《哏政部》及《洋钱伤寒》、《五百出戏名》等新节目。出于演出内容适应当时群众需要,对许多节目进行了系统整理,所以取得较高成就,形成了稳而不瘟,谐而还俗的艺术风格。在当时演出于天津各曲艺场中,与刘宝全、金万昌、荣剑尘、罗文涛被誉为杂耍界五大王。 1931年:(三十三岁)这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曾在演出中宣传抗日,抨击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经常演出《揣骨相》、《朋友还是敌人》等节目,歌颂爱国将士,揭露投降派卖国行径。 在这一年收常宝坤为徒,找拉李寿增、常连安为师弟。 1933年:(三十五岁)在歌舞楼演出,在台上公开赞颂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与吉鸿昌将军会见,事后收到吉鸿昌将军赠书。次年吉鸿昌将军遇害,张悲愤万分。 1935年:(三十七岁)陆续收赵桂梧、刘宝瑞、刘化民(小地梨)等为徒。 1937年:(三十九岁)与侯一尘搭伴,并演单口。“七七事变”,京津沦陷,曾拒绝日方提出到东京(实际是釜山)录制唱片的要求,遭到特务的跟踪。为躲避跟踪,与侯一尘到南京、镇江等地作短期演出。 1938年:(四十岁)与侯一尘演出于“小梨园”、“大观园”等曲艺场子。恶霸袁文会强迫在“燕乐戏院”补缺,替戴少甫、于俊波演出。 1940年:(四十二岁)到北京参加启明茶社演出,并遭特务毒打,养病半年。创作《夸讲究》等节目。 1943年:(四十五岁)回天津与周德山搭伴,演出于天津各曲艺场,并与白云鹏演出于新中央戏院兼演滑稽小戏。同年经常宝坤介绍收叶利中为徒。 1944年:(四十六岁)后陆续收冯立障、于世德、康立本为徒。与刘宝瑞、阎笑儒、于世德等到济南大观园“共乐茶社”演出,年底回北京。 1945年:(四十七岁)在北京天桥明地演出,搭伴者有刘德志、白全福、王长友、于世德等人,并在东城电台播音。
同年八月日本投降,宣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心情振奋,回津与于俊波演出于“小梨园”并赶电台。 1946年:(四十八岁)这年年底因演《山西家信》遭到国民党伤兵毒打,产生改行想法。 1947年:(四十九岁)与周哈蟆合作,演出于“小梨园”。思想苦闷,有心退出舞台;但又为生活所迫改行说评书,由蒋轸庭介绍拜张诚润为师,起名张豫华(未公开用)。在“宝和轩”先说《清宫秘史》,后说《水浒》。并创作改编了一些中篇评书《枪毙刘汉臣》、《白宗巍坠楼》等。此时又收徒朱相臣、穆祥林为徒。 1949年:(五十一岁)天津解放,继续说评书,演出于南市、河东地道外等地。 1950年:(五十二岁)去西安说书。 1951年:(五十三岁)回津。常宝坤、程树棠赴朝鲜慰问时牺牲于朝鲜战场,于追悼会上作悼念常、程的祭文,表现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拥护。(祭文发表在一九五一年《天津日报》上)。 1952年:(五十四岁)应邀去唐山相声大会短期演出。回津后受孙书筠邀请加入群声曲艺社。演出单口相声,同时,仍在茶楼说书。 1953年:(五十五岁)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恢复演出单口相声,同年收田立禾为徒。 1954年:(五十六岁)随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去石家庄一带慰问演出。期间,几次积极购买公债。 1956年:(五十八岁)为继承北方评书传统节目,由市文化局安排在南市通海茶社,演述评书《水浒》。 出版其由何迟整理的《小神仙》、《吃西瓜》两本单口相声选集。其代表节目《三近视》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发表。年底,随天津市曲艺团并入天津电台广播曲艺团,改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 1957年:(五十九岁)随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演出单口相声于天津各曲艺场。 1958年:(六十岁)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寿臣单口相声集》共收集代表性单口相声十五段。 同年开始在天津戏校少年训练队(附在天津曲艺团内)任教。并不断为全市专业相声演员辅导。 1959年:天津广播曲艺团重新分团,张被分到天津市文化局领导的天津市曲艺团。 1960年:(六十二岁)去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民全体代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当选为中国曲协理事。 这年冬天天津市文化局派专人记录整理他的表演艺术经验。 1961年:(六十三岁)每周四在“天乐戏院”为全市相声演员讲课。 1962年:(六十四岁)应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单口相声《贼说话》,收入电话记录短片《曲艺集锦》中。同时拍片的还有王佩臣的铁片大鼓《太公卖面》,曾振庭的连珠快书《蜈蚣岭》。 同年市文化局与天津曲协筹委会联合举办第一届“津门曲荟”,在“老艺人专场”中演出了单口相声《三近视》,内部演出了《怯进京》 二月份曲协天津分会成立,当选为副主席。百花出版社再版《张寿臣单口相声集》。同年在“八一礼堂”演出单口相声《小神仙》,是其一生中最后一次演出。 1963年:(六十五岁)当选为第三届天津政协委员。此间陆续发表了《谈单口相声的表演》、《我对传统相声的看法》、《借劲使劲》等论文。 1964年:(六十六岁)退休。仍坚持传艺和提供史料等活动。 1970年(七十二岁)病故于天津。
注:本文摘自1983年3-4月《天津演唱》杂志。
作者:陈笑暇、倪仲之、张立林、田立禾
下一篇:清明忆事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