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儿时也喜清明节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把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三个民间节日,规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反映了民情民意民俗,尊重历史文化传统,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内外华人的拥护。
过去,人们把端午节和中秋节称为“人节”,把清明节常常俗称为“鬼节”,回忆我在七十年前的儿童年代,却是偏偏喜欢“鬼节”,可能是因为我在儿童年代参加“鬼节”的活动很多,在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在四千多年以前,大禹治水以后,人们就用“清明”一语庆贺除去水患,欢呼天下太平。在两千多年以前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把清明节定为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时间就是现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也是相当于农历三月份的时间,民间也称“三月节”。这时候,天清地明,万物复苏。
唐代大诗人杜牧“清明”一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是出生于长江以北的江苏农村,那里的农民,当年多数没有机会上学读书,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文盲,他们没有读过“清明”的诗句,更不明白作者写诗的意境,但是,多数农民却会哼唱一两句“清明”诗句。
在清明时节,大江两岸春雨绵绵,正是春耕播种的季节,也就在这个时候常有寒流南下,乍暖乍寒,农民担心烂种烂苗,影响一年的收获。身着棉袄外披蓑衣的在田间劳动的农民,因而触景生情,唱起“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来。就这样,上一代农民传唱给下一代农民,多少年来,此音无绝期。我在七岁时候跟随大人一起在田间劳动,也学会唱这句诗了。
新四军东进江苏北部,建立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创办了靖江县乡村师范学校,我原来因日本鬼子侵华而失学在家,这时有了求学读书的机会。我是乡村师范学生,将来是要做乡村小学教师的,听到同学们传唱“清明”诗歌,就主动向同学们学会了唱“清明”诗的全文,也初步理解了“清明”诗的意境。因为工作需要,服从党组织的调动,没有机会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做了新华社记者。
我在新华社苏中分社工作时,于1946年学习写作旧体诗词,就是以哼唱“清明”诗开始的,歌颂解放战争中顽抗坚持敌后斗争的英雄人物。
全国解放以后,在南京成立新华社江苏分社,我奉命调江苏分社工作,认识了江苏省教育厅长吴天石同志。他是一位对古典文学很有研究的领导干部,从省委书记到普通群众,都尊称为老师。我向他学习写作旧体诗词,他也是以“清明”一诗作为范例,对我讲解诗的立意和写作技巧的。
谁知在是非颠倒的疯狂的“文化革命中”,批判我向吴天石同志学习旧体诗词的写作,称吴天石同志为老师,是拜倒在封建余孽的脚下,批判我写的诗词是宣扬资产阶级的闲情逸志。我对这些所谓的批判,嗤之以鼻,置之不理,“转入地下”继续写作旧体诗词。这些旧体诗词,都成为我对往事回忆的记录,也是我写作散文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
清明节的重大活动之一,是祭祀祖先,这是从在宋代开始的,也已是历史久远。
古代把清明节之前的一天,称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的晋公子重耳,因争夺王位离晋出走,在落难途中饥寒交迫,同行的介子推割股给重耳充饥。介子推不图为报,后来携母归隐于绵山。重耳回晋接位以后称晋文公,为报答“割股充饥”的介子推,派人搜查绵山,继而火烧绵山,为的是把介子推逼出山林,结果却把介子推及其母亲烧死在山林之中。相传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烧死介子推的这一天禁止用火,只能食用前一天做好的饮食,因而把这一天称为寒食节,绵山也因此而称为“介山”。
唐代开始于寒食节这一天开始扫墓祭祀祖先,但因清明节和寒食节相距很近,至宋代逐渐把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无论朝野都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祀祖。
据长辈们告诉我,在我还抱在父母怀里的时候,就参加祭祖的活动了。因为按习俗我是孙家四代长房长孙,自从出生那一年起,就参加清明节祭祖,目的是告慰先祖,孙家后继有人了。
在那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连祭祀孔子也是被视为非法活动,枉论普通百姓人家了。谁要是祭祀祖宗,就要被批判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封建迷信活动”,这可是普通百姓和一般党员干部担当不起的罪名噢!其实参与这种胡乱批判的人,他们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祖宗。对于一个家庭和一个集体来说,是创业者为“祖”,守业有成者为宗。在一定历史年代,任何一个家庭和集体,对人民和国家都是有贡献的,祭祀这样的祖宗,发扬“创业难守业更难的精神”,对年轻一代是有益的。
我七岁进小学读书,也就开始懂事了,长辈们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就要抓紧机会对我讲述四代以来的家史。在我五代以前的先祖夫妻两人,一支扁担,两只箩筐,挑着衣被农具,来到我的出生地江苏省靖江县的沙洲垦荒种地。五代以后已经发展到十多户人家,有地主,有富农,也有贫下中农。长辈们对我讲述这个家史,希望我勤奋读书,艰苦种地,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不受冻不挨饿。
我认为这种家庭教育,对我还是起了积极作用的。我七岁步入小学,到求学于乡村师范,一直都很自觉地认真读书,历次考试成绩,都是名列第三名以前,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队伍以后,长期在新华社工作,虽然无所作为,也从来不敢懈怠,总是努力做好工作,并坚持业余写作,这和家史的教育与长辈们的期盼,也是分不开的。
在“文化革命中”,形而上学的“唯成份论”盛行,倒行逆施地“查三代”,我曾经忍笑不禁地开玩笑说:“如果查五代就好了,查我五代以前的祖先,全部财产一担挑,是个赤贫,我也是响铛铛的革命派了。”
当年清明节祭祖,各个不同经济状态的人家,景象大不一样。
普通农村的地主富商人家,祖宗的墓地较大,并且种了松树、柏树等长青树种,堪称墓园。我家是个中农,在一小块高农田中间,只有孤独的祖宗坟墓,墓边上种了一棵孤独的柏树。至于贫下中农人家,有的没有墓地,祖先逝世以后,只好埋葬在无主乱坟堆里,后人不知先人身葬何处,只知有一小块墓地,坟墓很小像个很小的土包。
至于祭祀的规模也有很大的差别。地主富商人家,清明扫墓祭祀,在祖宗坟前摆满了猪头、整鸡、整鱼、鲜果等等几十样供品,参祭成员众多,香烟燎绕。贫困农家,只能在祖宗坟头添上一锹新土,冷冷清清,向空叩拜。我家是中农经济状态,提前几天就要商量祭祖的事情了,平时省吃俭用,清明节祭祖也要庄重丰富一点。
我记得当年我们家在祖宗坟前,要摆上一盘肉,一盘鱼,一盘豆腐,一盘青菜。因为我们家住江边,在祖坟前摆放的一盘鱼却是很有讲究的。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江海回游的刀鱼、时鱼、回鱼、河豚鱼等四种著名的时令鲜鱼,逆水而上来到长江里产卵,正是春暖鱼肥的时节。
在这时节,地主富商人家三日一小晏,十天一大晏,呼朋唤友,轮换着品尝时令鲜鱼。贫困人家,虽然住在江边,也只能望江兴叹,可能终身没有尝过长江里的时令鲜鱼。像我家的中农经济状态,每年买回一种一条时令鲜鱼,在晴明节的时候祭祀祖先,然后全家人才有机会品尝祭品,大约要经过四个清明节,才能尝到长江里的四种回游的时令鲜鱼。我在儿童时代,不知清明节祭祖的全部含意,但是,期盼清明时节解馋的心态和情景,至今七十年了,仍然经常回味起来。
十分可惜,由于江水污染和过度捕捞,上述四种时令鲜鱼,已经濒临绝迹,即使偶尔有少量上市,也是天价惊人,据说一斤刀鱼竟然要价1200元,我等只能靠回味来解馋了。
《三》
善良的人们,在祭祀自己祖先的同时,也不会忘记那些埋葬在无主坟地的孤魂野鬼。在那个年代,每隔两三五个村庄,就有一块四不着边的无主坟地,也称义地,供给埋葬那些死无葬身之地人的遗体。
我上小学读书和赶集时候,经常路过我们村庄斜对面的无主坟地,只见那里旧坟上面架新坟,大坟上面架小坟,白骨裸露,朽木散乱,异味袭人,野狗争食腐尸,路人掩鼻而过。每逢春夏之交,阴雨连绵,在天气闷热的傍晚,就会从无主坟地里出现横飞的磷火,小孩子惊呼“鬼火”。
饱经事故的人们,知道埋葬在无主坟地的遗骸,多数是由于贫困和战乱而出现的“屈死鬼”、“冤死鬼”、“饿死鬼”、“冻死鬼”。人们自家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也会怀着一腔同情,撒布几摞为“野鬼”致祭的黄纸。
人们目睹无主坟地,也是土匪、地主武装和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制造恐怖气氛,首选为杀害善良人的场所。我的老师魏采鲁先生,就是在无主坟地里从血泊中爬出来的。
魏老师,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忠义救国军”抓捕,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捆绑了魏老师和另外几位革命志士,押着来到无主坟地。一阵枪响以后,反动头领手拿电筒,对着横躺在坟地里的人体进行检查,只见我的老师被打了三枪。
魏老师三处受伤,被击中的一只手,无意地捂到了胸口,凶残而慌乱的敌人,以为是胸口正在流血,便确认已经击中要害。一阵大雨以后,魏老师被清凉的雨水浇醒了,从血泊中爬了出来。他经过秘密转移和疗养,最后随军南下,直到福州定居下来,仍然坚持在教育工作岗位上。
最近我收到魏老师的来信,知道他已经年过九十,身体健康。我回信告诉他在他遇险的时候,学生以及当地农民对他是如何的牵挂,并且为他而感到骄傲和光荣,祝他健康长寿。
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在清明节的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四》
北宋时代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于一级国宝。这幅画作,所以成为名画与国宝,除了精湛的画作技艺以外,主要因为描绘了北宋时代汴京的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小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一年四季在于春”,清明节以后,真正的大忙季节开始了。当年农民买了“皇历”,一般首先要查看哪天是清明节,自发地加紧检查春耕春种的准备工作。适应广大农民备耕备种的需求,大规模的清明农贸市场也应运而生。
我当年见到的是我家乡农村清明节的市场盛况。按照历年清明节的惯例,组织者选择一块当地面积最大的无主墓地,划分经营地段,搭建临时摊位,连续三天举办清明节的农贸市场。
在这里,有买卖犁耙、锄头、铁锹、水桶、小车、箩筐、蓑衣斗笠等等的农具市场;有买卖牛、马、骡、驴等等的耕畜市场;有买卖猪、羊、鸡、鸭、鹅、兔子、鸬鹚等等的家畜家禽市场;有买卖衣物、布匹、鞋帽、袜子、化妆品等等的生活用品市场;有买卖谷物、蔬菜、米糠、豆粕、江灰等等的种子肥料市场;有买卖糖芋艿、烤红著、风菱、藕片等等的特色小吃市场。在通江的水面上,还有往来货船以及可供选购的木排、竹筏……
在这个清明节的市场里,大多数农民一年耕作所需的物资,都可以买到备齐。
清明节的清早,我穿上早已不合身的退色的春装,自己动手采摘发芽的柳条,扎成花环,高高兴兴地戴到头上,一蹦一跳地跟随我的父亲赶场。
我走进市场里孩子们扎堆的地方,爬到一个大坟头上,观看人们放风筝、抖空竹、打砣螺的活动,观看孩子们打架、追逐、嬉戏,观看平时在南方很少见到的骡马市场。到了中午,我就拿出平时钓鱼捉虾换来的铜钱,买点切削好的红著片、荸荠、麦芽糖和两支麻花,当午餐吃了。我记得那时的孩子,很容易满足,在清明节的市场里玩了吃了,就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这天到清明节市场里来的,有做买卖的,有探亲访友的,有踏青游览的,有为儿女亲事奔波的,还有土匪、汉奸、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工人员,专门来到清明节的市场踩点侦察的。
在那个天不清地不明的年代里,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怖之中,从清明节的市场回家以后,又深怕在当晚听到剌耳揪心的枪声和哭泣声!
下一篇:清明节祭祀扫墓渊源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