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闭对联
  • 对联
  • 关闭对联
  • 对联
  • 首页 > 清明祭祖 > 正文

    清明祭扫外公外婆

    昨天清明,买了洁白如雪的菊花,早起就往颐和园去。阳光灿烂,而且是极端的灿烂;清风拂面,而且是难得的清爽,北京少有这样彻底让人没有微辞的天气。因为是早上(7点),因为外公外婆安眠的地方比较特殊,一路上只有我一人抱花前行,引来众人瞩目和咨询。

    一路上都在回忆,回忆外公外婆生前的音容笑貌;回忆老院子老房子里发生的“故事”。同时也得意着自己21年前的决定,让他们融入北京最美丽的一潭碧水,当时该是何等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辛酸许久,记忆里,外公外婆似乎没有去过颐和园,起码是没有带我去过,唯一和他们俩的“远征”是六七岁时去的“十三陵”,还有大姨结婚时去的北大。他们的前半生充满动荡,他们相对安定的后半生有我陪伴,所以每年的清明他们不见到我又怎么行呢!

    在南湖岛上,寻了离他们最近的地方席地而坐。脚下是绿波微动的昆明湖,对面是黛色浓郁的万寿山;金黄的阳光铺洒在全身,清香的白菊轻托在手心,闭目遐思,热泪充盈。不成想,他们离开我已经21年和38年了,我也已早是中年甚至要步入老年。想着我现在的生活,孩子优秀、夫妻和睦、经济宽裕、工作也是自己喜欢和胜任的,用这些告慰他们,他们该是快乐的!

    一朵朵的白菊,盛开在碧绿的水面,慢慢地它们漂远了。心里静得让自己惊讶,原来已经认定好这里将也是我的归宿。

    我把上述文字发送在发小的博克里了。发小有人就写了下面的文字。很感动,她们还记得外公外婆的事情。
    周荣:
    前两天在华夏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想家,永远的情结》,我本来是发上来的,想想又删了,换了一篇《愚人节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所谓想家是广义的,想的人太多了。曹的妈妈我没见过,不过儿子那么孝顺,那么能干,足见母亲的福份。丽的妈妈我见过一次,很漂亮的老人家,80多岁还看报纸,还能做饭,说走就走了。涟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那是生活在蜜罐里的金娃娃,我见过她外婆,很精干的样子。小时候去过涟家,她外婆坐在院子里聊天,我和涟在屋里玩剪纸,红色的薄薄的剪纸真是好看,每一张都是轻拿轻放。我记得回家问我妈要外婆。其实我们北方人不叫外婆叫姥姥。我就是那时候知道姥姥就是外婆。我的外婆是个了不起的女人,日本人侵占东三省,到处抓人带路找八路军,村里的人都跑光了,我外婆不肯走,她舍不得她那个破家,面对日本人一点都不怕,只告诉他们人都给皇军带路去了。清明节呀,真是让人想家!想还在世的,也想走了的。我合肥有个老师对我很好,刚到美国没几年,他写信说同学帮他凑了一万多块钱买了房子,正在节衣缩食准备还账。一千美元不算多,可我当时真的拿不出来。听说宋老师去世了,我好后悔好后悔。
    人生就是这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上一辈含辛如苦抚育我们成人,活着的时候好好照顾他们,走了常去看看他们。人活着不就是颗心吗?

    看到荣姐和刘编的“日记清明”,也想和上一段。妈刚走,刚刚缓上点劲儿来。其实以往的清明我最怀念的是我的姨妈。小时候我没上过幼儿园,是姨妈把我带大的。姨妈和涟的外婆是好朋友。那时外婆是街道主任,姨妈是街道积极分子,没事姨妈就带我去刘涟家串门,有时街道要是开群众大会呢,外婆也会把涟“寄存”在我家。所以呀,我和涟学龄前就认识。后来上学了我们也是一起到校,一起回家,不管去哪有她就有我,有我也少不了她,以至于学校组织个什么活动我要说去,我妈都得加上一句:涟去不去?涟要去你就去,涟不去你也别去。
    说起外婆(那时我们好像都叫姥姥),个子不高,瘦瘦的,特随和,特善良的一位老人,她的举止做派到现在我也能记起。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文革时期,有那么一天毛主席又发表最新指示了,大家都要到学校去参加游行,我去找涟,正赶上涟和姥姥在争论着什么问题,看到我来了,姥姥说了一句话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为了戴毛主席像章的事,当时我没有戴,而刘涟呢一下戴了仨(三忠于四无限嘛),姥姥问我为什么不戴,我说怕游行人多挤丢了,姥姥就对涟说你看看人家多有心眼儿,你看看你,戴一个还不行,还戴那么多。当时涟说了一句什么我不记得了,姥姥说我家就是两个司令部(姥姥姓毛),老有争论。当时也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姥姥的幽默中多少有些苦涩。
    外公在我这儿还有一句特精典的话呢,那是我入团的那一天,开完发展会我就去涟家把这个消息告诉外公,外公说:不错,这回米粒儿可捏成团儿了。现在回忆起这点点滴滴还是那么的亲切,温暖!
    姨妈也好,外公、外婆也好,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但她们给我们的教育和影响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