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 依旧断魂”:现代人仍然需要过清明节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于达维、孙轶玮
核心提示:虽然清明是农耕时代的一个节气,虽然清明来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虽然郊游、恋爱在现今已经变得平常,但是清明的习俗不但没有面临没落的命运,反而出现了文化复归的趋势。这源于现代人的内心需求:人们在仪式化的追思里,对前人思念的情感有了适当的表达方式,获得了内心的平衡与宁静;祭祖不仅是人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孝敬或怀念,也成了巩固亲情,联络和团结族人的方式;人生无常,生命脆弱,我们纪念那些逝去的人们,也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安心。
清明时节,依旧断魂
清明习俗并没有像一些其他民族传统节日那样面临没落的命运
这是个叫人哀伤的节日,全世界的中国人为了这个日子,蜂拥而至先人灵前,只为给自己的列祖列宗、挚爱亲朋烧把纸,上炷香。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这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追思亡人,这是怎样的用心良苦。
清明节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从起源上看,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人们不仅在这一天扫墓祭奠、怀念亲人,而且利用这个机会踏青春游、亲近自然。
近些年,清明习俗不但没有像一些其他民族传统节日那样面临没落的命运,反而出现了文化复归的趋势,各地的祭扫大军呈迅速上升势头。2004年清明期间,上海约有650万名市民外出扫墓,祭扫车辆27万余辆。上海媒体估计2005年清明有750万人出动扫墓。
不只是上海,在北京、杭州、广州……在一切华人聚集的地方,清明祭扫时的蜂拥人群、袅袅香烟都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缅怀中缓解社会压力
“清明节一般不放假,但我妈妈总要找个周末,去给外婆外公上坟。”已经在北京工作了多年的小周,对妈妈的行动表示理解。“人去世了,不管相不相信有灵魂存在,都应该以此表示对他们的尊重,毕竟是一种怀念。”
人们在一种仪式化的追思里,寄托了对前人的怀念,通过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人们对前人思念的情感有了适当的表达方式,获得了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一到过年过节,我妈就经常梦到去世的亲戚穿得很少,屋子漏雨什么的,所以特别注意按时给他们扫墓,送点钱花。”祖籍广东的小朱,有一个庞大的家族,而维系他们亲情的,是节日的祭祀活动。“虽然知道没有阴间,但还是希望为他们做点什么,这样自己心理上比较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涛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建设没有同步发展,社会上有人文精神失落的倾向。清明节俗的兴盛,宣扬了中国传统中的孝道伦理,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促进了社会上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问题学专家胡 星斗教授说,高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十分紧张和复杂,斗争频繁,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容易让人身心疲惫,所以人们更加重视亲人之间的关系,渴望祖先的保佑。“中国人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社会,希望借祖辈的力量在陌生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中国又是谋略民族,讲究策略和计谋,在中国谋略远远超过了道德,是立身、发财、升官的基础,所以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不坦诚是很自然的,人们也必然感觉价值观的飘忽不定,而把希望寄托给祖先。”胡星 斗教授说。
寄托世俗的欲望
“我们小时候过清明节,就是小孩儿们穿戴着整整齐齐的白衬衣、蓝裤子、红领巾,一起去烈士纪念碑扫墓。”已经30岁的警察小杨回忆道,“因为烈士纪念碑就在公园里,所以我们扫好了墓就玩,所以清明节跟春游一样。”
黄涛说,清明节习俗的主要内容扫墓与春游两大项目中,现代人主要关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春游节俗已衰落。人们一般意识不到在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中,春游是与扫墓几乎同样重要的习俗。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提倡,全国各地的学校或单位常在清明节组织人们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事迹。但现在革命烈士陵园荒芜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
胡 星斗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清明祭祖是我们国家的一项优良传统,但是我们寄予了它许多世俗的欲望。
“中华民族有个特点,就是非常注重过去的事物,可能因为是农业国,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对过去的事物极为依恋,而这就体现在了祭祖上。但是中华民族又是一个非常世俗的民族,对钱财非常重视,往往在祭祖的活动中寄托了‘福’、‘禄’、‘寿’这样的极其世俗的价值观,而这就体现在了祭祖活动中的各种仪式上。”
下一篇:清明游大禹陵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