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国家的民俗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清明节到了,我国民众有在这一天奠祭先人的习俗,这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不忘祖宗先烈,应当是一种美德。
历史上我国向来有焚烧纸钱和纸糊的各种家用器具给死去的亲友的习俗,以为人死之后,在阴间也同样要过日子,所以要给死去的亲人送去钱物,以免亲人在阴间受苦。不过在解放后,国家提倡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封建迷信很快失去了市场,这类风俗习惯也曾一度停止。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烧纸之风又刮了起来,而且大有越刮越烈之势,给阴间烧的纸糊祭品越来越现代化了,仿真度也越来越高,有洋房别墅,豪华汽车(先人不会开?好办,烧个司机就行啦),组合音响,电脑、彩电、手机等等,甚至还有二奶、三陪小姐。大有要把人间的腐败堕落向阴间扩张之势。
给阴间送去高档奢侈生活用品,这倒也罢了,你有钱嘛!可是到了阴间还要包二奶,玩三陪小姐,就有点不可思义了,难道说阴间也改革开放了?给逝去的亲人送去二奶、三陪小姐,子女给老爸送,老婆给丈夫也送。仿真的纸糊祭品价格不菲,你愿意化这个钱别人当然管不着,不过这是对亲人的尊重还是给亲人脸上抹黑呀?化钱给先人烧祭品,明知是荒唐事还要去干,除了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很多人是在风气的压力下,无可奈何,不得不为。说明现在的社会风气,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实在是病得不轻了!
几年前,我国清明节大烧仿真纸糊祭品的盛况,国外媒体都注意到了。例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曾连续两天都有大陆烧二奶祭品这方面的消息。新加坡标榜自己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新国在清明节有提醒公众在坟地焚烧冥纸、烧香或点蜡烛时注意防火安全的公示,可见新国华人社会也有烧纸习俗,可是并无烧二奶、三陪小姐的报导;台湾也是华人社会,同属一个中国,可是也没听说台湾有烧二奶祭品的现象。难道只有大陆华人在与时俱进吗?
近几年,又兴起了公祭,祭孔子,祭黄帝,祭轩辕,祭女娲,等等。然而这种公祭,似乎变成了讲排场奢侈的大比拚。由于公祭是政府出面的,当然有很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丧葬和祭祀当然也走向奢侈豪华了。
其实谁都知道,祭祀对逝去的人并无意义,而只是活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而祭祀成了形式,有口无心,那么越奢侈,不就越荒唐了吗?正如鲁迅所说,“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三分钟,各自想拳经。”而心中有诚意,又何必在于形式?当年毛泽东,曾为同学写过祭文,为母亲写过祭文,也为国共双方公祭黄帝陵写过祭文,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他也为牺牲的战友同事写过挽联和记念文字,最著名的就是那篇为记念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所写的《为人民服务》,和为记念一个外国友人所写的《记念白求恩》。毛泽东父母的坟,据说被蒋介石派人挖过三次,解放后也没有重修,毛泽东去祭祀时,仍然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堆而已,与溪口的蒋氏墓园不可同日而语。毛泽东在阔别32年又回到自己的故乡韶山时,在自己父母的坟前,献上的祭品不过是路上随手折下的一把松枝,然后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后来毛泽东又带头签字倡导死后火化。可以说,移风易俗,他同样是身体力行的举世楷模。其实如果没有写骈体祭文的本事,恭恭敬敬鞠上三个躬也就罢了,搞那些花架子干嘛呢?是不是借机弄权渔财?别以为别人看不出来,这种小儿科的把戏,糊鬼可以,哄人就不是那容易了。
听说俄罗斯人年青人结婚,婚礼是在烈士墓前举行的。对这样的民族,我们会从心里感到敬佩;日本人有参拜神社的习俗,对这样的民族我们会感到不能掉以轻心;而别人会怎么看待一个给先人奉献二奶,大搞奢侈豪华公祭的民族呢?不要忘了,世界上亡我之心不死的对手一直在虎视眈眈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呢。他们污蔑否定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无耻地鼓吹和贩卖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一心想要摧毁我国人民的信仰,打击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而我们一味搞韬光养晦,在意识形态上长期处于不设防状态,以至于国民素质到了如此地步。不是说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吗?为什么不把民风民俗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引导呢?那些恨不得把我国一口吞掉的虎狼恶犬,难道不会从清明节的民俗看出我国民众的素质吗?这帮家伙一定在心里暗暗冷笑吧?
听说后来上海曾出台过禁止烧纸糊二奶的规定:下令往后祭奠死者不得焚烧纸糊的“二奶”、“三陪女郎”、“豪华汽车”、“别墅洋房”等,并且还禁止制造这类纸糊祭品。可见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虽然上海的这个规定,可操作性值得推敲,不过,总算有了一个态度,至少在舆论导向上,还是值得欢迎的。(搜狐社区)
下一篇:应该把清明祭祀确定为国家礼仪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