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最可靠的良心尺度。有的人,你想记也记不住;有的人,你想忘却忘不了。李正峰先生就是那种叫你怎么也忘不了的人。
在先生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山到高处平》的短文,回忆了和他的点滴交往,抒写了对他的粗浅认知,表达了对他的感念之情。时光倥偬,阴阳悬隔,忽忽已然十年;“不思量,自难忘”,正是该对先生再说点什么的时候了。
先生退休之后,将他的主要时间与精力用于撑持《书法教育报》和深研书法理论及从事书法实践活动。
《书法教育报》是普及书法教育的,惠及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在校大、中学生和社会青年。囿于那时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报办得煞是艰难,先生不仅是管理者,组稿人,主要审稿人、排版人、校对人,主笔,而且常常要解不丰之囊,以成无米之炊。但不管如何艰难,先生都执着坚守,不离不弃,终于办出了她的影响。我不能确知她到底把多少青年学子引上了书法之旅,也不能历数她把谁谁成就为了书家,但从先生的关门弟子李勇留校18年后的骄人“亮相”,约可见出其中的真传形迹。尤可肯定的是,她惠及者众,闻见者多,在事隔多年之后,还常常有人提及她、称许她。我当年和后来接触过几位市新闻出版局、教育局的人,多曾询及此报,问到先生,言语间赞且敬矣。
关于先生的书法理论,有他的《书法漫逰》、《书法杂谈》诸作行世,虽说大部分文章深入浅出,并不难读,但其内涵见解之宏达精至,却非我等外行所能道。记得对第一本书的命名,先生曾对我说:宗白华有《美学散步》,我就叫“漫逰”吧。先生对卫俊秀老书法成就与书法地位的鼓呼与力挺,是站在书法史纵坐标和当代书坛横坐标交叉点上的理性研判,这当然不仅需要有理论胆识,而且更需要有理论眼光的。
至于先生的书法,我始终有一种“名实”未符的遗憾。先生的书法,既是学者的、文人的,也是书家的、大家的。所谓学者的、文人的,是指:凡先生落纸文字,若非经典诗文、名联警句,即是心撰妙语、自铸伟词,从不拾人牙慧、顺乎流俗;其结字布局,点划有据,章法严明,绝不龙飞凤舞、略肆张狂。先生有一次说到一个校牌,将“学”下之“子”中的一“横”处理成一“点”,以为不妥,其谨守绳墨也若此。所谓书家的、大家的,是指:先生习学书法,凡王、颜、欧、柳,苏、黄、米、蔡,乃至法帖、碑刻,当代书界达人如于右任老等,无不临之习之、磋之磨之,入之出之、融之化之,然后而独出机杼、自成家数。先生晚岁,尝试“破体”书,即于尺幅之内而行草隶篆咸集。这种尝试,亘古及今为者不多,先生勇于实践,其气可嘉。惜乎天不假年,未能大放异彩。先生的字,大气而耐看,值得凝神端详、深心体味。我常闷想:倘若先生有更高更大的平台,有更长一些的艺术实践,必当别有一番声名——尽管“名”之对于先生,实非私心所鹜、本然之求——是以为憾!
先生在《杂谈》中说“写字就是写人”,“字如其人”。在《漫逰》所记访谈王学仲、刘自椟、陈少默诸大家的文字中,无不是论其字而尚其德;特别是涉及卫俊老的文字,不惟标举其字,而尤推重其人。关于先生之为人,费秉勋教授曾称其“有古君子之风”。每有知人造门,他必有回访。求教者无论少长,先生皆谦谨以礼。我所珍存先生的几幅字,都是先生持送到家的;特别让我感铭不已的是,我曾为妹妹的小茶叶店向先生求字,将店名、联语写给他,不几天,他即亲登七楼付我。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向来是不怎么亲近“孔方兄”的。于右老生前曾说,他的“穷”是他和党国的“光荣”。谢世后,国民党政府派高官监察,清点他的“私房”,仅得4千台币借据。回想李正峰先生之写字,不是不能“生财”,而是压根儿不生此想。每与同事朋友聚,他总是慷慨得容不得别人慷慨;此风亦熏及家人,乃至先生走后我们策划的一次饭局,硬是被师母景老师和她们的爱女李虹退了押金,付了餐费。2000年的一天,先生约请吃饭,我问蔡光澜老师有何事由,才知是他生日。我们买了一簇花,他却坚持买了单。还有一次,先生请客,声言自己给某公司或单位写字挣了钱,俨然慷了一回“大款”之慨似的。然而我知道先生是穷的,最终也没有住上宽绰的房子,小书房里的“书桌”不过一张小办公桌而已。当然,先生之穷,无疑是“光荣”的。
江河行地,流年似水;斗转星移,人事蹉跎。先生远足,身后无憾;我辈怀思,声容如昨。四时景致参差是,一峰清正伫人心。谨以此小小不然之文,感之念之,以浇块垒,寄语先生!
辛卯二月于西安西郊一隅
(贺信民,男,汉族,陕西蓝田人。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西安文学研究会会长,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曾任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院长,现任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
下一篇:辛卯清明纪念父亲文章之六(任本命)
网上祭奠已逝亲人进入:祭奠网 http://jidian.zupulu.com
网上扫墓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拜天国逝者的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陵园“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 网上祭拜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哀思。
清明祭祖